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选官制度(汉-唐) > 察举制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73 题号:17840245
汉末名士的清议之风,评论时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间舆论和仕途进退。“取士不由于乡党,考行不本于阀阅;多助者为贤才,寡助者为不肖;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据此可知汉末(     
A.清议之风改善了政治环境B.仕途进退取决于门第族望
C.舆论扩张引发了察举危机D.评论时政体现了民主色彩
【知识点】 察举制解读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汉武帝时期开始用察举的办法,让地方郡国每年荐举两名德行卓著的贤人。为了有效地抑制徇私情荐举的弊端,察举增加了考试环节,即得到举荐后,朝廷还要考试。这一做法(     
A.有利于阶层流动B.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助于儒学独尊D.完善了官员选拔
2023-10-05更新 | 496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2】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     
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2024-03-07更新 | 98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D.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2019-04-23更新 | 3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