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1 题号:1810206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裴矩(548—627),隋唐时期名臣。裴矩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然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献地,聚粮且末,师出玉门,关右骚然,颇亦矩之由也。

——摘编自[唐]魏征等《隋书》

材料二裴矩,其奸足以亡隋,其知反以佐唐,何哉?惟奸人多才能,与时而成败也。妖禽孽狐,当昼则伏自如,得夜乃为之祥。

——摘自[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材料三(隋炀帝统治时期)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靡费以万万计,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裴)矩之唱导也。

——摘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指出材料一、二、三评价裴矩的角度。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人对裴矩的态度及成因。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材料   吴贻芳(18931985年),曾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23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办学经费完全依赖外国教会,她重新解释了校训“厚生”的含义,强调“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人和社会”。她改变了“三从四德”的女子教育内容,制定了严格的考试招生制度及学籍管理规定,同时,又实行弹性学分制。抗战时期,吴贻芳以“努力读书,后援抗日”为教育宗旨,增设了家政、儿童福利和社会系等社会服务类专业。她坚持教育应着眼于人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主张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她认为学校不仅应关心学生的学业长进,而且也要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付出全方位的关怀。她说人格教育的实现,学校尤其应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才能使学生整个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她平时能够以身作则,小到日常言谈举止,大到国家使命,都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摘编自詹丽萍《吴贻芳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吴贻芳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吴贻芳教育思想的主要因素。
2022-05-30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材料:“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国外,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理,极力主张“将世界学说为无限制的尽量输入”,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标为民族竞争公理,鼓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甚至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持批评态度。但是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梁启超直言“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更以儒家传统为观照鼓吹互助互爱和世界主义,调和东西文化,并预言在未来世界秩序重建中,中华民族必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他还预言社会革命是“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不过他认为“农民最富于保守性,欲倚之为改造社会之先驱,殆不可能。”

——摘编自董增刚《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梁启超的思想影响》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在一战前后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的思想变化。

2019-05-22更新 | 1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发现新技术、新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的物品”。在《新工具》一书中他列举了四种会影响人类正确认知的“偶像”:为人类共有的偏见、因个人兴趣导致的偏见、语言带来的偏见的和由于接受了特殊思想体系而产生的偏见。他批判了经院哲学推崇的亚里士多德那一套科学推理程序,认为理想的科学研究金字塔模型是:塔底是自然志和实验志的观察经验,往上是事实之间的关系;起初是偶然的关系,再后是稳定的关系,最后是内容丰富的相关性,科学研究的方向是在金字塔里自下而上的方向。他还虚构了一个由科学机构“所罗门宫”管理的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后来英国科学家们仿“所罗门宫”成立了一个“无形学院”,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前身。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培根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培根方法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2022-05-07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