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70年代)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812878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思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二   1972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共同利益诉求。并阐释“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并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   1977年7月,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材料三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中共十九大报告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简析中国当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为化解周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惧”采取的其他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
2019-11-18更新 | 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结束,中国政府严格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践争结束后,出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局势的缓和,中国提出外交方面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新中国国内政治氛围的“左”转和中苏关系的破裂,转向依靠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政策。虽然经历了变化,大体来说,中国的外交政策并没有突破“一边倒”战略,只是在中苏同盟基础上进行有限调整,直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才逐渐转向“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

——摘编自陈少铭《ニ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为了阻挠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主要有“中立”政策、“暂缓讨论”政策、“重要问题”政策、“双重代表权”政策、“逆重要问题”方案等。在1970年第25届联大上,美国改行“重要问题”策略是因为“非洲和亚洲几十个新国家加入联合国,赞成北京的国家一年比一年多了”,美国不得不“退而从程序上保卫台湾的地位”。在1971年第26届大会议上,美国提出的“逆重要问题”方案,即去除“中华民国的代表”属于重要问题遭到否决,台湾黯然退出了联合国。至此,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摘编自章毅君《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1949~1971)》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外交进行的调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和意义。
2021-01-29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主流观点认为美国不应该急于承认中国的新政权,并且居高临下地认为弱势的中国定会有求于它,承认美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中共政权采取“现望的态度”。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国为了表明立场,采取了一系列亲苏反美的行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特别强调“一边倒”立场。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它彻底改变了美国决策层对中国的看法,把中国和苏联联在一起,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摘编自李怀录《建国初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原因再审视》

材料二   上世纪70年代,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基本态势。苏联不仅支持越南在1978年底侵略柬埔寨,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而且在1979年底亲自出兵阿富汗,推行“南下战略”,企图从印度洋侧翼包抄欧洲。苏联的政策同时将中美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一方面,美国新现实主义理论开始对美国外交发挥更大作用,强调美国不仅要有强势的领导人,强大的国力,更要依赖通过扩大联盟体系和稳定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来维护美国的西方世界霸主地位。另一方面,中国要开始改革开放就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条件和国际环境。

——摘编自倪世雄《中美关系70年:理论与实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
2020-03-13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