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题型:论述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7 题号:1813877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先秦,融合儒道、综汇百家,通过《易传》《中庸》,会通人文与自然,达到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高潮;从魏晋到隋唐,易、老、庄三玄及佛学彼此交汇,会通儒释道,综合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走向,中华文化又赢得旺盛的生命机制,形成恢宏博大的格局;宋元明清,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分别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相激相荡,中华文化走向精微深邃。至于贯穿古代全过程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互补,彼此相反而又相成,迭起波澜,增添异彩。中华文化在这一曲折进程中,既多有变通,又保持着自我,于跌宕起伏中一以贯之,正所谓“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中华文化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逻辑严密。)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7-02更新 | 51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主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4-24更新 | 73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3】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学者有大量的论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比如见诸“四书”“五经”的文化可以归之为雅,见诸戏曲、小说的文化可以归之为俗。朝廷的礼制可以归之为雅,民间的习俗可以归之为俗。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7-09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