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 伟大的历史转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182225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延伸,在曲折中发展,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等进行了科学回答和积极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马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基本性质和本质要求,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荆世群《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并简述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时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材料四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3)据材料三,该措施体现了“新政”的什么特点?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与上述三则材料有何联系?

(5)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是如何处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的。

(6)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018-02-21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一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家)
资本
(千元)
设厂数(家)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家)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工场数(家)
职工数(万)
人口总数约(万)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
不用动力
合计
山东
121
815
936
4774
3 792
江苏
149
1139
1288
12678
2588
安徽

386
386
468
1622
湖北
17
515
532
679
3414
云南




932
贵州

17
17
0606
966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前一种“组织方式”的根本弊端,并概括其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2016-11-27更新 | 91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是处理好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1952年,国家实行“大计划、小市场”模式,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加强政府计划管理的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1952年,筹建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2年底,金融业纳入国家计划,1953年起,国家对重要物质实行统一分配。同时,在苏联国家计委和经济专家的帮助下,着手制定“一五”计划。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报告》中说:“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材料二中共八大认为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1958年,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新概念,“要利用商品生产、交换和价值法则,为社会主义服务。”1978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上述材料均摘自胡鞍钢等著《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自1953年开始,新中国在经济发展上逐步加强政府调控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在探索过程中的特点。说明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在目的和实质上相同处。

(3)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应如何处理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2018-03-04更新 | 1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