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18515634
【人类防疫抗疫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黑死病期间及疫情之后,应急委员会的成立,出现了一批面向公众的瘟疫防治手册。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威尼斯建立许多站点专门用来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岛上设立墓地埋葬因黑死病而死的人,埋葬的深度要达到5英尺。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始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材料二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肆虐全球,北京时间2022年4月5日7点现有确诊5755万例,累计确诊4.9亿例,累计死亡超616.4万人,死亡率1.3%.,14亿中华儿女顽强地斗争取得抗疫的基本胜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中国抗疫最困难的时候,曾得到众多国家的支持和援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运行的战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统一意志和行动……靠的是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靠的是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强大民族精神,以及守望相助、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和情感基因。

——中国经济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黑死病”等传染病的方法。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新冠病毒疫情”的特点和中国抗疫取得成效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场流感发源于美国堪萨斯州哈萨克 尔县,由该县征召入伍的人将流感病毒带进了该州一个大型军事基地福斯顿军营。美国 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其他美军基地及欧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这样席卷了北美洲、欧 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甚至波及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岛屿。交战国由于战时新闻管 制,都对疫情轻描洟写,而当时中立国西班牙的媒体比较自由,经常反复报道,所以此次 流感被称为“西班牙女郎”。大流感对战争资源(人力、物力)的供给和军队士气产生了影响。全球死于这场流感的人 数,保守估计为3000万,也有人估计高达1亿。流感不仅减少了增援部队,影响了战略物资 的供给,还消耗着原本有限而宝贵的战地资源 医院床位、药品、医务人员、救护车、担架工   等等。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国国内政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方面也出现了崩溃,到 处是饥饿与不满,而这一切都有流感的推波助澜。美国在巴黎和会中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威尔逊患了流感。流感使威尔逊的精神在会议期间“崩溃”了,进而 影响了他在和会中的决策。

——据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


(1)依据材料,指出1918年大流感是如何影响世界局势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1918年大流感中得到的认识。
2023-03-01更新 | 1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17681831)从事医学实践初期,就非常重视解剖知识。他认为“夫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指出对脏腑的认识“本源一错”,在临床上就会“万虑皆失”。他在研究古代医著中,发现有许多矛盾之处而怀疑有错,但苦于“无脏腑可见”作改正的依据。王清任为了弄清脏腑,还曾做过动物解剖作比较,对人体脏腑,苦心“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王清任连同平素积累的治疗气虚、血瘀的理论和经验,著成《医林改错》刊行于世。他在讨论解剖和半身不遂时,都把《内经》、《难经》、张仲景及后世各家看法——列举,条分缕晰,慎重对待。他认为著书立说,“非欲后人知我”,而是“记数条示人以规矩”,使业医者“临证时有所遵循”。为防止习医者读完《医林改错》便认为可治百病.他一再告诫:“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

——摘编自王敬兰《王清任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清任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清任的科学精神。
2024-01-21更新 | 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薪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
2022-09-01更新 | 2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