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 斯大林模式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18515762
近现代世界崛起的强国都曾经历过工业化阶段,期间伴随着美好,也有阵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编自《列宁全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冲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材料二随着3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的再度紧张,“斯大林及其助手就坚信,他们将不得不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否则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或许苏联就有可能被资本主义所摧毀。”然而,工人低下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高效的驾驭从西方进口的设备。1935年8月30日夜间,斯达汉诺夫在一个工作班内采煤102吨,超过了当时定额的13倍。不久,斯达汉诺夫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与1913年相比,1937年苏联人均工业产量增长速度为610%,工业生产水平跃升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徐天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斯达汉诺夫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运动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全国工业复兴法》既是产业政策法,也是市场归制法。在实施过程中,大企业一直在寻求控制价格,法规的执行有利于大企业,使中小企业的处境更加困难。到1933年后期,消费者不满工资上涨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劳工抱怨政府偏袒投资方,执行不力。等到经营情况略有好转,大企业也公开抗拒执行法规。1935年,联邦最商法院在一则判决中指出国会授予总统制定甚至批准行业法规的权力是违宪的,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予以废除。

——指编自潘贤掌 《罗斯福“新政”及共启示》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作为一部“市场规制法”的体现,并概括《全国工业复兴法》被废除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不同做法的看法。
【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成立于新中国诞生之初的19516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波兰共和国合资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波公司的成立在那个年代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和外交意义。1961年,中国急需进口粮食,中波公司当时仅有的7条货船直航美国、澳大利亚,不但运回了大批中国急需的粮食,还运回了急需的棉花种子和化肥。1980年波兰食品、猪肉供应短缺,中国以无息贷款方式支援波兰8万吨冷冻猪肉。8条装有冷冻猪肉的中波货船到达波兰港口时,波兰百姓奔走相告。

——摘编自《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公司见证中波友谊》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联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在西方金融市场上筹集外资,同时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设立银行。但是,由于他们向苏俄政府提供贷款的条件非常苛刻,难以接受,所以,仅从少数国家(如瑞典、英国等国)得到少量商业贷款。1930年至1945年期间苏联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在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苏联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工业企业是由美国帮助建设的,几乎包括所有的经济和军事生产部门。

——摘编自罗宝泰《苏联建国初期如何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和苏(俄)联引进外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和苏(俄)联引进外资的共同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引进外资的认识。
2024-05-14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名校

【推荐2】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2)应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2016-12-12更新 | 7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 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 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 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2)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材料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2016-12-13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