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选官制度(汉-唐) > 九品中正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2 题号:186981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曹丕继位后,为争取世家大族支持,巩固政权,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将九品中正制作为国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初期既能唯才是举,又照顾世家大族利益,因此尚可做到品、状并举。直至后期品评士人,完全依据门第家世而忽略才识,加之各地大小中正官皆由士族把控,地方权力加大,中正直接干预并且左右选拔贤良,世称“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九品中正制呈现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态。九品中正制创立初衷是取代察举制,为封建国家选贤用能,但随着门阀政治的形成,这一制度成了世家手中垄断政治的工具,他们凭借政治特权享受着经济、法律和教育特权,这是贵族化的政府。东晋门阀权势更是达到巅峰,东晋政权偏安一隅,既要倚靠南方士族,又要优待永嘉南渡的衣冠士族,形成了“王与马,公天下”的局面。世家的滔天权势自然与皇权产生矛盾,不同的门阀士族之间也存在矛盾,加之士族和庶族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权力需要重新分配的时代,寒族势力逐渐崛起,门阀士族终将走向没落。

——摘编自姜夏妮《九品中正制对门阀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九品中正制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知识点】 九品中正制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初期曹操所推行的“唯才是举”政策和随后的“九品中正制”可以说是察举制的变种。九品官人法的选择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然在实际操作中,家世逐渐成为选人的最关键者。

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势力被摧折,察举和学校入仕之途又开始恢复。而察举的方式也逐渐由举荐向通过考试转变,士人得官主要依据于策试和“明经”考试。察举的标准也逐渐由孝悌、吏能、经术并重,转向以考察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由此察举制和学校制度的关联也更为密切,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后来科举的根本性特征的自由投考制度在北朝开始萌芽。

——摘编自干春松《知识与权力的互动:科举制度与儒家的制度化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影响。
2021-04-07更新 | 2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生在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这一主题时,从《中外历史纲要(上)》中摘录出如下内容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汉武帝确立以①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向上级或中央推荐)

曹魏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②____(中央委任中正官位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隋朝廷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③____,科举制度形成(中央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唐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④____北宋采取⑤____,南北方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材料二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利玛窦(15521610年)

礼部员外郎沈既济曰:“……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杜侑《通典·卷第十五·选举三》

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休谟(1711177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④⑤应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2-11-26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革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极其蜕变》

材料二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三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科举制度发生的变化并评价科举制。
2024-01-28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