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5 题号:2164397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革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极其蜕变》

材料二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三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科举制度发生的变化并评价科举制。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一方面创设北门禁中学士制度,竭力破格提拔在职的一批下级文吏;另一方面她“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一批有卓识才华的文人学士进入宫用。……更重要的是,她扩大科举规模和入仕人数,由皇帝亲自出面主持制举和殿试,提高科举取士的声望,吸引士人积极应试。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这是两圣殿试的开始。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武则天就是通过这些措施,提拔一批批普通地主的士人进入统治机构并让其中一部分人和皇帝直接见面,攘为要职,权据要津,参与朝政,议定国是,他们后来成为武则天夺权称帝的亲信和心腹,组成武周政权的统治班底,为完成武则天的武周革命,献计献策,竭尽全力。

——摘编自胡祥《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2022-06-23更新 | 1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有同学按时间先后顺序将“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

序号名称表述
世官制主要实行于先秦时期;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该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予官职;该制度以门第作为选官主要依据,为士族政治的实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不利于中央集权。


参照①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②④的表述。
2022-03-17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仲淹在科举改革中实行举人合保,官员稽查,保证应举人在“行实”方面具备一定的应举资格。其所保明的七事,一为“隐忧匿服”,即服丧期间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目的在于保证应举人的孝行。二为“曾犯刑责”,即不要有犯罪记录。三为“不孝不梯,迹状彰明”,目的在于保证应举人的道德质量。四为“故犯条宪,两经赎罚,或未经赎罚,为害乡里”,仍然是保证应举人遵纪守法。五为“籍非本土,假户冒名”。宋代本贯取解,各州府都有一定的解额。精非本土,假户冒名,一是会占有外郡的解额,有失公平;二是行为不端,“假户冒名”本身就是一种欺骗行为。六为“祖、父犯十思四等以上罪”,目的在于保证家庭清白。七为“身是工商杂类及曾为僧道者”。唐代,工商不得入仕;宋代大为放宽。如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一方面规定:“工商杂类”不得应举;另一方面又说:“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实际上就没有什么限制了。

——张希清《中国范仲淹研究文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科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科举改革的意义。
2021-06-19更新 | 1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