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18711880
制度变革与创新

材料一

①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


——(唐)杜佑(通典)

明代天启年间青花瓷

注:图案中有“白马紫金鞍”的文字,源于一首古民谣:“白马紫金鞍,骑出万人看。借问谁家子,读书人做官。”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中国历史上扳倒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每次扳倒后,又有新的皇帝登上那个宝座。辛亥革命则不同,其目的不是拥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宝座被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顷刻覆灭,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

——摘编自张海鹏《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说“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序号

年份

事件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指出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

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从上表②—⑤中任选一件事,参照示例,说明制度变革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在叙论中,他把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划分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大阶段。有学者认为:从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以及从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两次转型,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和近代时期(1840-194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先生划分的“三个中国”进行大致的时间定位。
(2)概述第一次转型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3)叙述在第二次转型中促使中国在政治方面发生质变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
2024-04-03更新 | 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并简述其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文化革命。
2023-08-10更新 | 9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南明福王被俘,而李自成也已败亡,多尔衮以为大局已定,于六月十五日降旨尽令剃发,并宣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江南士民大愤,江阴、嘉定、无锡、宜兴、常熟等地因反剃发遭到清军野蛮屠杀。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中国甲午战败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移风易俗对改变国家政治的重要性。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谭嗣同大声疾呼,中国最急迫的事情莫过于改变长发蓄辫,实行西方的半剪式。康有为则批评蓄辫造成生产、生活、作战和外交等方面的不便。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剪辫浪潮席卷了全国。1912年初,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全国下达限期剪辫令。至此,蓄辫的陋习被明令禁止,全国男子基本上剪辫理发。男子剪辫具有非常积极的政治意义,是对忠君思想、盲从意识的一次大扫除,标志着人民群众获得一些自由和权利。

——摘编自张云燕等编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推行“剃发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两场”剪辫思潮的共同之处。
2021-06-08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