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古代的商业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187122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明朝建立以后的142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1509年,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贸易。1514年,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器、茶业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摘编自[美]易劳逸《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无论是过去的朋友还是敌人。中国在沿海较发达地区放宽了外汇管制,鼓励当地生产企业以出口为主,瞄准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东亚贸易出现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市场关系变化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在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不断调整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三   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政府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认识。
2018-02-01更新 | 20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内书、禹贡》记载,禹分近的王都其州人为其、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过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片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经路;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城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潜运等长途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稠、香精等。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断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固为美洲种植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
2023-04-20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时,对外航海贸易通过丝绸之路繁荣起来。对外航海贸易管理在经历了汉魏、六朝将近800年的实践之后,至隋唐时期,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唐律》的制定和实施,与对外航海贸易有关的法律文件遂相应地得到了增补完善;以互市监的参与海外贸易为标志,中央政府对航海贸易的控制进一步加强;更为重要的是,继汉代候官之后,一种全新的海外贸易管理官员——市舶使,又出现在海外贸易管理舞台上,进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对外航海贸易管理的市舶制度时代。

——摘编自王杰《中国古代对外航海贸易管理史》

材料二   唐朝海上贸易十分活跃,当时通向国外的贸易路线已达七条。从海上来的外商多集中于广州,至唐末,泉州、明州等地也接连出现外商活动足迹。8世纪末,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十分重视从海上经天竺(印度半岛)和中国进行贸易。中国的丝绸、金银器、漆器、竹器、瓷器、茶叶诸货外运至西方各国。而西方各国的大量物资则从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输入中国的除涉及音乐、舞蹈、绘画、体育、运动、建筑、医药、历法、宗教等文化外,还有玻璃、香料、药材、犀角、象牙、驯象、狮子、骏马、白鹦赋、胡椒、白豆葱,以及从甘蔗中榨糖的技术。

——摘编自何敦铧《唐代对外贸易及其成就》

材料三   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虽以贸易为主导,但其文化影响深远。如果说东西方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交融,促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这一切均应是通过陆、海“丝绸之路”交通网络来完成的。海上丝绸之路把古代主要世界文明地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连接亚欧的海上交通大动脉。经这一海上通道,东西方古老文明相互激荡,彼此交流,从而对世界文明的演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所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中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文学、哲学等,均经此通道而获得了充分的交流。

——摘编自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管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影响。
2023-11-09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