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18734527

【东亚文化圈与文化自信】

材料一     东亚中华文化圈是古代东亚地区以中国为地理中心、以中华文化为文化内核形成的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儒家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在唐代的最终形成是唐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因此,唐对外开放的深远意义在于促进了东亚区域的共同发展,使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坚实的环境依托和文化依托。总之,在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等诸层表象的背后活跃着对外开放这一积极因素,正是因为唐对外开放,广泛吸纳域外优秀文明成果,才最终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

——摘编自唐刚猛《唐代的对外开放与经济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     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东亚各国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根据本国的需要而有所取舍,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可以说汉文化的生命力是由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富有个性的文化单元来维系的。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的文化血液。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东亚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概括东亚文化圈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而以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从秦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和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围绕“亚洲之中国”这一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2023-07-21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024-03-29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材料三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美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为什么会繁荣?有何特点?
2022-09-02更新 | 2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