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 改革开放进程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3 题号:1877667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

时间

概况

1949—1956年

过去的社会上层,如地主、富农、资本家等成为社会下层阶级,而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贫雇农和城市工人阶级则上升为社会上层。

1957—1965年

建构了一种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二元身份等级制成为影响人们社会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1966—1977年

一方面是前一时期的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继续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个人几乎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整个社会的社会流动处于严重失序状态。

1978—1991年

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各种二元身份等级体系逐步被打破,原来的阶层发生了日渐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生的阶层也开始出现。

1992年至今

社会分化更深刻,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权力、收入和声望等)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

——摘编自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年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65年我国发生大规模社会流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及其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列宁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论断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佐涛老师讲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此外,毛泽东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

——摘自人教社《历史》教科书(必修3)第84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表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摘自人教社《历史》必修2第56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内涵并分析其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2024-05-20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基本前提。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实际工资的上涨,与之并行的许多消费品价格的下降,在19世纪80-90年代,工人们除了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如更多的衣服开销和休闲消费。……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人数反而逐渐下降了。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摘编整理自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按百分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欧洲工人阶级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消费社会”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19491978年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

材料三   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1992年比1978年增长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24000亿元7.18倍
国民收入174000亿元5.78倍48.5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和中国各自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西欧和中国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纵观经济发展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20-11-12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