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欧洲文化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4 题号:190231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于婆罗门教以“梵”(由祈祷而得到的力量,亦引申为世界的主宰)为至高无上的观念,(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学界普遍认为当时“佛教是人类至上的宗教,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一宇宙观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婆罗门教是印度宗教思想的大集合。佛教的创始人佛陀对教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实现了教义的基本统一。婆罗门只是一个阶层,除了种姓家族关系外并无其他关系。佛陀在传教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宗教团体一僧团,使佛教成为有组织的宗教。

——林太《印度通史》

材料二   基督教早期是穷人的宗教,其所谓“博爱”观念在理论上(在实际上受很多局限)突破了家庭、地域、身份、种族、国家的界限。耶稣的殉难,以及他在殉难时对迫害他、杀死他的人的宽恕,成为所谓“博爱”精神的象征。“博爱”精神既为信徒追求大的超越、神圣,实现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提供了舞台,也为信徒践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提供了守则。基督教出现之后,千百年来折磨人、迫害人、摧残人、杀戮人的许多暴虐传统,才遭遇到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的反对、谴责和抵制,以对苦难的同情为内容的人道主义才开始流行。它广泛分布的教会组织,对中世纪动荡、战乱的欧洲社会秩序的重建,对于无数穷人苦难的减缓,起过无可替代的作用。

——侯建新《中世纪与欧洲文明元规则》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早期印度佛教与婆罗门教各自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基督教早期宣扬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从未涉足过广袤的东方土地,却都写作过大量有关东方社会的著作,并对其时代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人信仰的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中国文人的宗教也是令人钦佩的。他们没有任何迷信和荒谬的传说,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以及被僧侣们给予了上千种不同意义的那类教条”。这种以自然神观念为基础孕育出来的理性精神,使中国人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当世”和“人”上,而非西方的“来世”和“上帝”。

伏尔泰还认为,中国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具有强大的感化力量,是“立国的大本”。这一点在《中国孤儿》中体现得最为典型。《中国孤儿》取材于元悲剧《赵氏孤儿》,被伏尔泰改编成一部有关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理性与偏执的喜剧。经由《中国孤儿》的塑造,中国人被赋予了崇尚自由、正义、真理、法律的现代公民形象。

在伏尔泰看来,“正因为全国一家是根本大法,所以在中国比在其他地方更把维护公共利益视为首要责任”。甚至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论证,认为中国人为了建立一个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公共利益”和“防御敌人”的政府,而将自己的权利转让给了国家,国家利益因此高于个人利益。

——摘编自郭忠华《现代公民观念建构中的“东方社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下图当中①—⑤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伏尔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中国的描述。
2023-12-05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灿烂的人类文明。

材料一 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每一种文明都立足于一个区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服制。临近的文明,由于其地理环境相似,受到类似的自然便利或局限。这种局限或便利最终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文化节

——摘编自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在《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提及的主要国家、地区或文明有西班牙、桑海、印加文明、奥斯曼土耳其、阿克苏姆王国、加纳、津巴布韦、英格兰、马里、阿兹特克文明、印度、朝鲜、拜占庭、玛雅文明、阿拉伯、俄罗斯、法兰西、日本中国。

材料三 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运发《略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成园、成就和世界影响》


(1)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化带”概念,将中古时期的世界分为若干个文化带,并将材料二中提及的国家、地区或文明归入所属文化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2021-04-01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在他看来,人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法国大革命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机器化大生产、分工的细化,更导致了人性分裂与艺术堕落。他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

——据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痛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梁启超、鲁迅也写下大量文章,希图借美育辟出一条改造国民的大路。尽管美育成为了民国教育方针,尽管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层面美育界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据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等

材料三   1950年,毛泽东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主张各种戏曲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1953年,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就历史研究工作方针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1956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晚期专制主义的揭露,对毛泽东的触动很大。这使他意识到,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政治危机。19564月,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双百”方针。

——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适用对象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1-09-08更新 | 1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