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0 题号:1909538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士人言行
春秋末期的孔子倡导“克己复礼为仁"。认为“克己复礼”重在“修己”,但只有“立于礼”的治国者,才能保国兴家,成就大业
西汉的扬雄在《法言》中记载了一段对话:“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
北宋的苏轼在《东坡全集》中说:“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性于天,不能尽改。”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
“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在自长沙回北京的途中,见中原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心如饮苦药”,遂写下《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投袂而起,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

——摘编自陈国质《论士人的家国情怀》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指出其呈现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文化逻辑,深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出处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曾子(春秋)《大学》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刘安(西汉)《淮南子·汜论训》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陈寿(西晋)《三国志》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凿齿(东晋)《襄阳耆旧记》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陆贽(唐)《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刘昫(后晋)《旧唐书·柳亨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吕坤(明)《呻吟语·应务》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任意一项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18更新 | 16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他认为:“能促进民族发展的那许多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得到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够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奋发有为、图强不止的精神:另一方面,对待朋友、对待外界要有宽容、爱物的精神。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问题:请围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体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发展历程,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要求:250-300字)
2022-04-27更新 | 531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下表为各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西周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体大篆
春秋战国使用小篆、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书体
统一使用小篆
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应用性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已经出现
魏晋士族书家引领书法潮流,草书、行书、楷书流行
选官要求“楷书遒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名家,影响深远
北宋书法注重意趣;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
书法呈现复古现象,以赵孟頫为代表
明初,朝野盛行“台阁体”;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
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金石学大兴,碑派书法应运而生
民国有学者试图以拼音文字改造汉字;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43年,书学研究会成立,致力于书法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

——摘编自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等

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表1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12-20更新 | 13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