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1263 题号:1921051
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商朝祖先)、后稷(周朝祖先)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史学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前者史家”与“近世史家”史学研究的不同点。
材料三 《历史研究》于1954年2月创刊,到1966年5月停刊。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历史研究》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1966年6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历史研究〉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 1967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197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鼓励学术争鸣,召开学术会议;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摘编自宋德金《<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历史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学术思想大为发达,则在春秋战国之世。因为西周以前,学术为贵族所专有……东周以后,封建政体渐次破坏。居官任职的贵族,多有失其官守,降为平民的。于是在官之学,一变而为私家之学。亦因时势艰难,仁人君子都想有所建明,以救时之弊,而其时社会阶级,渐次动摇,人民能从事于学问的亦渐多,于是一个大师往往聚徒至于千百,而学术之兴遂如风起云涌了。

——吕思勉《每天学点中国史》

材料二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材料三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之兴”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40年后近代中国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哪些主要派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

2018-02-07更新 | 1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文艺重现生机,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摘编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界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缚,提出了许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见解。一度被撒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从1996年开展至今的“三下乡”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全国农村。随着世界学术的发展,中国人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勇于创新,频繁和外国学者交流学术经验,不断将学术事业推向新的高度,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

——摘编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文化领域发展繁荣的原因。
2020-02-21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双百”方针提出后,《新体育》作为早期唯一一家重要的体育专业杂志,因在篮球战术问题讨论中表现出的“粗暴作风”,致使篮球战术问题认识上存在“一家独鸣、一花独放”的局面,因此受到了集体讨伐和批评。在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有人指出“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不高,教条主义相当严重,有些人把向苏联学习看成是唯一的,甚而否定了自己成功的经验”。一名老体育工作者直言,“不顾本国的具体情况,片面的搬教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本来科学和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结合了政治,才带有阶级性”“应该打开眼界,批判地接受所有国家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此次思想和学术争鸣,“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意义,在方法上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摘编自李凤梅《成果与局限:试论我国首次体育学术论争》

材料二1960722日至813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第二次文化大会以来文学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肯定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没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方法,是表现我们伟大的时代,塑造英雄形象的完整的艺术方法;提出中国文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提高人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同资产阶级思想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首次体育学术论争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谈谈你对“双百”方针的认识。
2021-03-10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