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192239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公元前18世纪起,北方游牧民族对亚欧农业带曾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入侵。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在历史学中常常被称为“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首先,游牧民族侵入农耕世界后,多多少少把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技术传给了农耕民族。其次,农耕民族在文明程度上高于游牧民族,但相较之下又过于文静柔弱、缺乏活力,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许多农耕民族不得不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进行改革甚至借鉴入侵的游牧民族的某些技艺,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最后,文化的力量比武器的力量大千百倍,游牧民族对文明民族的武力征服最终会被文明民族的文化所征服。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以具体史实,说明“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文明交流演进的主要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两千纪,欧亚大陆古老、成熟的农耕文明被游牧民族入侵,从而进入混乱时期。由于铜和青铜昂贵而又稀少,因而不能广泛地用来制造武器和工具,这就使武器实际上为君主及其政治、军事集团所垄断。总人口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武装起来,这样小范围的武装在面对全体武装的游牧民时,力量显然过于微小。同时,昂贵的价格也使得铜和青铜器无法投入农业生产,生产率受到严重地限制。马的驯养与铁质武器的发明,为游牧民族发起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与农耕社会传统的步兵作战相比,游牧民族数量庞大的骑兵来去如风、机动性强,使得农耕民族常常陷于被动;此外,游牧民族兵农合一的传统使得他们能够相对轻松的召集起一支不小的队伍,而农耕民族军队少了根本打不过,军队多了又养不起,大多数时候都只能被动防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亚历山大通过东征打通了由印度至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在广袤的地域内,西亚、中亚、小亚细亚、印度等各地区、各国的民族与希腊各城邦之间的经济贸易普遍加强,其统治区域内出现了众多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亚历山大为加强其在东方的统治,还大力推行融合政策,在亚历山大帝国中沿袭了东方专制帝国的旧日规,建造了一个同时具有东西方特色的大帝国。随亚历山大出征的不仅有士兵,还有希腊学者,他们搜集资料、采集标本,这种活动扩大了希腊人对东方的了解,也扩大了人们的地理空间概念,开阔了古代科学知识范围。但同时,亚历山大的东征还是一次希腊奴隶主阶级的侵略战争,战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摘编自傅利华《略评亚历山大东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游牧民族得以入侵古老农耕文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文明交流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示。
2023-04-06更新 | 1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地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材料二   如表所示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情况。

1500~18501850~1945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50年,贩卖黑奴约为1500万人,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人,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人1960年迁移人口325万人,1974年为947.5万人,1985~1990年迁移人口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2021-10-10更新 | 3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世纪末,关中发生饥荒,汉、氏各族大批民众被迫流亡到汉中地区,其中十余万人获准进入巴蜀。西晋益州刺史谋求割据自立,为收编移民而残害流民首领,各族流民在氐族人李特的率领下攻克成都,粉碎了其割据阴谋。不久,西晋政府又下令遣返流民。史载:“时罗尚(西晋新任益州刺史)贪残,为百姓患,而(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去世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再次攻下成都,李雄在部下及部分蜀中大户的拥戴下称皇帝。“雄于是下宽大之令,降附者皆假复除。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益州遂定”,“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基调。比较来看,欧洲的面积与我国相当,但自古罗马帝国以后就逐步分裂为众多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欧洲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科技文化和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3世纪末大量人口迁入巴蜀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公元3~6世纪中欧人口迁徙的后果的差异。
2023-08-10更新 | 2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