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洋务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892 题号:1925465
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姓名
籍贯
曾任官职
《汉书》文摘
息夫躬
河内河阳
光禄大夫
左曹给事中
《汉书·息夫躬传》“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记书”
倪宽
千乘
御史大夫
《汉书·倪宽传》“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
终军
济南
谏大夫
《汉书·终军传》“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朱云

杜陵令
《汉书·朱云传》“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后为博士”

材料二   1200—1500年间的大学可以说是教会和君主授予特权的师生独立团体。师生享有特殊权利和豁免待遇,即教学权、学位考试权和授予权,自治权,独立审判权。其教学须照固定的规程进行,各科教学都须按照教会审定的课本进行。1500—1650年间,在世俗政权领导之下,实现新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想,各地争分夺秒地建设新的教育机构。在1650—1800年间,教育急剧地世俗化和现代化。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已成为人所公认的原则,旧日根据标准教材照本宣科的方法已被学术报告所代替,教授要讲述具有创见性的科研成果,就非如此不可。
——(德)F·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
材料三 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就两湖书院改建,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注:八门中选学一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列举的这些人在哪所学府接受了最高教育?它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德国教育不断进行着哪些变革?概述促进这些变革的社会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两湖大学堂培养人才有哪些举措?顺应了怎样的时代要求?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2在1911年以前约10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楠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3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源。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所说的“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3思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3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2018-02-07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1868年,瑞蚨祥在山东济南成立,1893年设立了北京分号。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了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三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使用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材料四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三中瑞蚨祥与李鸿章、张曜开办的企业各属于哪一类企业?李鸿章当时属于哪一运动的代表人物?

(3)材料二、三中企业的创办,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1957年、1984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了三个峰值,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2017-08-14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行的动力,近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的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③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除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等阶级之外,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他们同新的经济关系血肉相连,又构成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基干”。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

——据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

材料四   “一带一路”绘就发展新蓝图,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试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材料之外的其他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2)请结合史实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描述曲线A.代表的经济理论影响力的演变历程。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材料四三幅图是“一带一路发展新蓝图”的绘就过程,请描述这一过程。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与工业化的认识。
2021-08-10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