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古代的商业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194692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中国各地都发展出一定规模的票号、钱庄。清代中期后,山西票号几乎开满了国内各省。鸦片战争后,上海为代表的口岸城市,开始兴起钱庄。为了拓展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业务,外国商人将现代银行业引入中国,最早的就是一家英资背景的银行丽如银行。之后,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日本的银行纷纷在中国设立分行。经过市场洗牌,到19世纪末,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了45家分支机构。

——摘编自吴景平《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银行业在1927-1937年“黄金时代”的发展,带来的成果包括存款业务猛增到了45.5亿元,大大超过了外资银行的该业务量(5.11亿元),占据了总发钞额的87%。近代中国银行业为当时的民族工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比如,棉纺织业就获得了压倒性优势的贷款支持,面粉业、丝绸业也获益显著。近代中国银行业在那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对于当时国家的救亡图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在金融领域的干预更甚,屡屡违反金融市场规律,滥发货币,从根本上葬送了人民对于该政府的信任,最终导致国民政府金融业的崩溃。

——摘编自[美]程麟荪《中国近代的银行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到清代金融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概括近代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银行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主要表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外销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民国出版的《茶叶产销》一书提到:“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其后日本、朝鲜、南洋等周边国家虽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还很有限。16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兰、英国转口输入茶叶。输入茶叶的国家,17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18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则增加了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美国、匈牙利、意大利等。19世纪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茶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舶来品,“茶价异常昂贵”,18世纪上半叶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纪50年代仅8先令。1790年茶价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减为2先令。清代前茶叶出口以江南茶和绿茶为主,清代以后外销茶产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红茶,旋绿茶压倒红茶,18世纪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红茶为主,至此奠定了我国外销茶区及茶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国茶叶生产都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地处偏远山区且交通不便,再加上茶叶作为副业不受重视,采摘之后的烘焙和包装环节也很落后。而对于印度来说,采用大茶园生产经营模式,实行的是公司化规模经营管理。随着英、美茶叶传统市场的衰退,英国在1886年之后开始大量减少从中国输入茶叶而转向茶叶贸易迅速发展的印度,并将中国茶叶市场的控制权交由俄国商人接管,俄国先后超过美、英在中国茶叶输出中的比重成为中国茶叶输出的主要市场。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主权丧失,在此情况下各地政府针对茶叶在国内异地流动及管理要求缴纳各种苛捐杂税,结果导致茶农和各级茶商不堪重负,茶叶对外贸易逐渐萎缩。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性机遇,依托大企业、大品牌的综合实力,把中国传统的饮茶习俗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从出口茶叶原材料向出口茶叶新时尚、新生活模式转变。依托“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国茶叶产业既可以精准扶贫,更能提升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

——摘编自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
2023-07-13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平等交往的历史,对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朝洪武三年(1370)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郑和下西洋以后,海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形成一些新的航路,如通过马尼拉至拉丁美洲的航线便是这个时期由西班牙开辟的。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外方面,明清政府的政策和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
2024-04-09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帝国的纺织品贸易是其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内容。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的需求促进了丝路西段贸易发展,使得叙利亚的一些城市的丝织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除了进口中国丝之外,罗马帝国也从巴比伦尼亚、伊朗地区获得纺织品、地毯、刺绣等织品。罗马帝国对丝路西段交通的修缮,确保了贸易所需基础设施的完备……罗马帝国时期,东西方贸易迅速发展。丝绸之路西段在东西方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古代的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往,在人类文明交往历史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高克冰《罗马帝国时期丝绸之路西段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随着通信、运输物流等技术进步以及各国贸易政策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分工使得国际贸易的原因、形式和地理分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强有力的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成为贸易大国和国际收支顺差国,迅速的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在经历或面临经济发展缓慢、债务危机和国际收支赤字等困境。世界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和竞争也因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境界。

——摘编自何敏《国际贸易的全球治理与中国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两例罗马帝国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前后,世界贸易发生的变化,简析16—18世纪,推动欧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述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
2024-04-28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