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1953009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大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研究和设置新课程。一些重视科学发展的世俗学者和一些开明的工业资本家发起了新大学运动,在一些工业城市城市学院纷纷建立。此外,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也着手进行了些改革:削减宗教影响,废除对师生的宗教审查与限制(神学专业除外);扩展生源,吸收中小资产阶级的优秀子弟;增加近代学科(自然科学、近代史、近代外语等),扩大课程范围,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开设校外课程,巡回讲学,将高等知识推广到民众中去。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虽然经过初步的民主改革,但校内封建文化依然泛滥。 1916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他以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校风建设上,蔡元培要求学生约束自身德行,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他主张网罗众家、兼容各派人物。在学科设置上,他将文、理、法、商、工等多科改为文、理、法三科,后又相继成立研究所。同时,他还在北大实行选科制,明确规定各门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规定每周1课时,学完1年为1个单位,本科生应学80个单位,必修、选修课各半,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黄思记、王立等著《中外教育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英国大学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搞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借用了西方的宗教武器,然而终究走着朱元璋式的“农民革命领袖”的悲剧道路;康有为倡导了对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所启示的戊戌维新运动,然而当封建顽固派势力以千百倍的疯狂做反扑时,他也回归到了封建王朝的“忠臣”的立场;至于孙中山,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无疑对变革近代中国的现实政治环境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应当说,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之时,他和他的战友们实际上还只是空怀救国志,未有回天术。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先驱者们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正是比之他们的前辈对中国社会有着更为关键性的深切把握。鲁迅在文学作品中揭示了以“阿Q精神”为典型代表的民族劣根性,又指出每一个中国人应深刻地认识到:“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胡适指出:“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同时他又鼓吹:担来思想的清水“一勺一勺地洒向那孔尘迷漫的大街上”,现代中国人应该“打倒孔家店”。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文华《“再造文明”的奠基石:“五四”新文化运动三大思想家散论》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先驱者们引进西学结果不理想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文化运动。
2020-02-11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确立了“天下归心”的文化立国战略,着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四夷”开始与“华夏”相对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华夏居中、夷狄环绕四周”的天下格局开始形成,天下遂成为制度和文化的世界。在诸子长达百年的争鸣中,却一致倾向于“大一统”,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基础。至此,天下观实现了世界观、文化观和政治观的融合,成为影响中国人最为深刻、持久的传统观念之一。

——据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

材料二   1840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在实践和认知两个层面上走向从传统天下观向现代国家观的艰难转型。西方的征服以至几近“亡国灭种”的经历,开启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革命,这是一场观念、制度和文化的深刻变革。培养民智,促使“臣民”向“国民”转变,改变“柔性疆域”意识,树立领土主权原则,建立现代政府,内争民权、外争国权成为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初步完成。

——据王鸿生《论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观和世界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天下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近代前期国人探索近代民族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
2022-02-15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西文化论战
二十世纪初,我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中西文化论战,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片段。
材料一: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整之。……今日之主义主张者,……乃假托于西洋思想以扰乱之。……吾人若望救济于此等主义主张,是犹望魔鬼之接引以入天堂也。魔鬼乎!汝其速灭!
一一杜亚全《迷乱之现代人心》,刊于《东方杂志》第15卷第10号,1918年4月。
材料二: 吾人之於学术,只当论其是不是,不当论其古不古;只当论其粹不粹,不当论其国界国.以其无中外古今之别也。……然今之欧罗巴,学术之隆,远迈往古,吾人直径取用,……彼盲目之国粹论者,守缺抱残,往往国而不粹,以沙为金,岂不更可悯乎!
——陈独秀《随感录》,刊于《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论战焦点。(不得照抄原文)
(2)简述这场论战的背景。
(3)充分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场论战。
2016-11-18更新 | 4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