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195406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又是唯一的上下几千年历史文化绵延不断的民族,历经漫漫时间长河,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在历史发展中有过无数的辉煌,曾经达到人类文明的高峰。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放鲜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并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传统还将有广泛、充分利用的宝贵价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第三辑)》

材料二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这一支文化,逐渐成为东亚文化的主流,形成以汉字和儒学为特征的华夏文明或者称“中华文明”。经过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泽被范围超出了“中央帝国”而到达北边的朝鲜和日本,南边的越南等地。中华文化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18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经常面向东方,谈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满自马克品:《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现实价值。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文化在亚洲和欧洲的传播说明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
2023-05-02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三   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为近代新儒学。

——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
2022-02-07更新 | 1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上、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2017-10-11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