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65 题号:1954860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昆曲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被誉为“百戏之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神庙时,始特设玉熙宫,近侍三百余员,兼学外戏。外戏,吴敌曲本戏也。光宗喜看曲本戏,于宫教习戏曲者有近侍何明、钟鼓司郑隐山等。
——(明)史玄《旧京遗事》
材料二 伯龙雅擅词曲,所撰《江东白芒》,妙艳时人。时邑人魏良辅,能喉转声音,始变弋阳、海盐为昆腔,伯龙填《浣纱记》付之。王元美(世贞)诗“吴阊白面而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者是也……传奇家曲剧本,戈阳弟子,可以改调歌之,惟《浣纱》不能,故是词家老手。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材料三 昆曲与明清人士关系密切之表现的最关键处,还在于它脱开‘案头’,以‘活态’的形式渗透于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场上’,双方形影不离,相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昆曲艺术》
材料四 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
——白先勇《昆曲的普及教育》
请回答: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昆曲得以发展的因素。昆曲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符合哪项申遗标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昆曲长期衰微的原因。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该如何振兴昆曲?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加试题】农业、农民、农村对古代中国影响很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体现出衰败的趋势,至春秋时期,井田制度已无法激励生产积极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局面时有发生。至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革,意在废弃井田制度。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实行“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从而彻底废除了古老的“田里不鬻”政策。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回答商鞅在制度和政策两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贡献,分析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以西递为例说明徽州古村落“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并概括指出“徽文化”在皖南古村落建筑上的主要特征。

2018-10-27更新 | 2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带着古人智慧的史料信息经过解读和学习,有助于较好地解决现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长城的认识到底有多少呢?关于长城的东端起点,过去有一个误会,认为是山海关。关于长城的功用,一直被认为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关于长城是由谁修建的,过去认为长城是汉民族用于防御其他少数民族的,这实属又一个误会。

——据罗哲文《古迹》等

材料二 明后期长城沿线和平互市的民族贸易市场普遍兴起。至明末,“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中原”,“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汉唐以来所未有也。”这是时人的权威性评价。儒家经典、佛教教义传入蒙古,俺答汗(注:蒙古部落首领)“以大明律绳其下”。书写清代中国北部统一的历史,不得不以蒙汉互市的历史当作背景。

——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

材料三 “康熙不修长城”是流传较广的观念,依据之一是 1687 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康熙将喀尔喀民众安置在科尔沁放牧。1691 年康熙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有学者误以为康熙一朝不曾修建长城,又因康熙在清朝的重要地位,推理清朝不需要也没修长城。不能苛责所有学者都对史料进行条分缕析和细致搜集,但对此观念的过度解读来自对已知史料的误读则是需要留意的。认为明之后不再修建长城,深层原因有:认同长城是军事防御体系,但又以热武器出现并强大认为长城不需修建;受长城是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而修建偏颇观念的影响,为了避开复杂的情况往往省略特殊情况。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象征。越能清晰地分析和判断事件发生的背景,便能更好地学习历史经验;越能清晰地分辨似是而非的观念,便越能保证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

——据黄益《“康熙不修长城”观念的检讨与反思》整理


(1)结合所学,对材料一中罗哲文先生说的“三大历史误会”予以解释。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概述明朝在长城沿线的治理措施及其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我朝施恩于喀尔喀”的表现及康熙“在清朝的重要地位”。②以“康熙不修长城”观念为例,谈谈历史研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2020-07-07更新 | 2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辽宁营口熊岳古城附近,不仅有汉代城址、汉代古墓群、望儿山砖塔等遗址,还有望儿山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熊岳城外海滨渔村里有位中年丧夫的妇女,她以织网为业,把独子抚养长大,供其读书,后变卖家当,让儿子由海路乘船进京赶考,而她的儿子一去,从此就杳无音信。她思儿心切,天天站在小山上,盼望儿子归来,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晕倒在山顶上,再也没有起来。不久,在她倒下的地方出现了一块酷似母亲头颅的黑石。明朝时,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母,在山顶上建造了一座藏式砖塔,恰似一位面向茫茫大海的老人。另有传说称,她的儿子刚出海就遇到风暴,侥幸为郑成功所救,后来随之一起收复了台湾。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母亲的思念愈发强烈,日日站在海边的山崖上,对着北方呼喊,传说这就是台湾岛上“望母山”(亦称“望母崖”)的由来。

——摘编自许海家《满载慈母情的望儿山》等

材料二   营口造纸厂始建于1936年,194811月由人民政权接管。1951年,工人创造出“快速蒸煮法”,使大罐蒸煮时间缩短6个小时,由原来的日产3.3罐提升到日产18罐,创全国最高纪录,并在造纸行业推广。1967年,营口造纸厂生产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张凸版印刷纸,解决了印书纸只能进口的问题,这种凸版纸成为当时《毛泽东选集》专用印刷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营口造纸厂不断完善生产经营制度,向生产经营开拓型(企业)转变,一度成为我国第三大造纸厂,培养和向外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20107月,该厂停产。作为工业遗产项目的核心物项均得以完整保存。

——摘编自中国纸业传媒《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营口造纸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望儿山传说中有关中国古代社会的有效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营口造纸厂对新中国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保护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意义。
2022-04-19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