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1971620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家,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是弱肉强食政策,标榜的“公法、公理”之类完全是骗人的宣传,他们要求清政府取消对民族资本的限制,改革税制,反对洋务派对工业的垄断,而且对八股取士和当时实行的教育制度强烈不满。郑观应说:“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1883年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一书中说:“西方有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类型的国家制,以君民共主为最优。”……但是他们一般只是停留在宣传、制造舆论上,还没有或很少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思想与行动没能做到有机结合。

——摘编自范瑞祥、留筱霞《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

材料二   早期改良派实际上是由洋务派思想到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因而在思想上当然没有康、梁那么系统成熟,其内部观点也不尽一致。有的批判专制而坚持传统的纲常名教;有的虽然反对“中体西用”的说法,却又主张固守孔孟之道,视孔子之道为“万世不移”,从而与“中体西用”派还是纠缠不清;有的主张伸张民权,但又怕民权太甚,主张设议院,又要君民平权,似乎又和他们经常提倡的君主立宪主张自相矛盾。

——摘编自张星久《中国政治思想史·近现代部分》

材料三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
【知识点】 戊戌维新运动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2)依据材料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单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3)概括上表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2021-10-26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后期,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社会启蒙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黄宗羲认为,过去封建圣王提倡“崇本抑末”之道,仅仅是为了满足宫廷贵族和佛巫倡优的享乐和消费,应当加以“痛绝”,开“救弊之端”。王夫之说:“大贾富民,国之司命”,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要“惩墨吏,纾富民”,即惩治那些压抑和侵夺商贾的“墨吏滑胥”,扶持工商业者。

——唐宇元《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   戊戌时期,梁启超为近代实践辩护的一般方法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按今”),借鉴西方的方式(“采西”),打通传统的气韵(“通古”)。戊戌时期梁氏等人在万分急迫,近乎绝望的民族生存危机中,奋其全力,努力建设一个适应世界大势而又接通传统脉路的近代民族国家,终于使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一场极具原创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和思想建设运动。

——龚郭清《近代民主追求与传统资源利用—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个案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王夫之共同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概述明朝后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如何从“按今”“采西”“通古”来为变法辩护的,并简述戊戌变法的意义。
2024-01-30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原产美洲的玉米、土豆等多种作物传入中国,缓和了人地矛盾,到乾隆时期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江南地区形成了专门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养蚕产丝的苏州等地,大商户购买织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制作精美的中国瓷器、丝绸在西欧热销,世界白银产量竟有一半流入中国。可以说,1618世纪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功扮演着“受益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842年的“协定关税”与1895年的“外商办厂”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角色转变的两个关键节点,中国由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变为“被动者”。第一个节点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产生了对工业文明的“仿生效应”,即近代化官办或私营的机器大生产出现了。第二个节点进一步涤荡着中国传统社会,面向西方的“仿生效应”变成了国人“救亡图存”的呐喊,英国式、美国式的政治“仿效”先后在中华大地上展演。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8世纪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受益者”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两个关键节点”后中国“仿生效应”的表现。
2023-01-04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