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东晋与南朝 > 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8 题号:199700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秦汉的社会转型,造成了各阶层地位的巨大变动;刘邦依赖一群“亡命无赖”逐鹿定鼎,带来了汉初的“布衣将相之局”。周代那些延续已久的显贵家族衰败了,世族一时出现了断层。汉初的统治者来自“军功受益集团”,这是一股新兴的势力。汉初时约有60万将士因军功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可达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丞相、列卿、守相等职位上,打天下的英雄们及其子弟在汉高帝时曾占到了97%之多,在惠帝、吕后时为81%,在文帝时仍达50%。此后的一个世纪中,这个阶层逐渐下降、消失。相形之下,文吏和儒生们活跃于政治舞台和文化舞台,这两个群体都是流动而开放的。

材料二   西汉社会很富于平民性,官僚政治也是“选贤任能”的,可是总会有某些家庭得以父子、甚至父祖相继居官。越是早期社会,宗法观念越浓厚,家族单位越重要。这些新的世家依靠官位逐渐建立了社会影响,他们的继续发展,还在魏晋以降造成了一个不算短的士族门阀政治时代。到了东汉,乡里豪右往往拥有成百上千的依附农、徒附,武断乡曲、隐匿人口,并经常“世仕州郡”而垄断了地方政治;而“官场”是滋生“世家”的又一场所,由世代居官逐渐形成了一些官僚世家,诸如“五世二千石”“七世二千石卿校”之类。随着社会的文化发展,世代传承学术的“学门”型世家也在不断地滋生。“名士固然不一定从大姓、冠族中产生,但出于大姓、冠族的恐怕要占颇大的比例”;“士与宗族的结合,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士族’”。豪右的优越经济条件,得以使其子孙接受教育,成为“学门”,以明经资格出仕于州郡朝廷成为官族。豪右、学门和官族三者以“族”为单位相互转化,逐渐形成了闭锁的循环,门阀士族由此而萌生发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秦汉社会转型的表现,并简要分析这一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门阀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材料三   晋、南北朝三百年中…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二曰……三曰山间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为加强皇权,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什么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地图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
(3)根据所学,说明材料三中“山间异族之同化”“长江流域之开辟”的历史影响。
2022-12-19更新 | 1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材料二   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除供子弟读书科考外,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履行着对外保护、赈济互助、开办书院等职能;通过宗谱义庄等凝聚宗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族学强化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宋以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其成员必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在聚居下的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

——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022-08-26更新 | 5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晋末年战争、瘟疫、蝗灾、饥馐接踵而至,西晋王朝疲于奔命。及惠帝之后,政权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渡江之后,东晋王朝喘息渐定,尤其是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隔江对峙的格局。这些移民的到来为荆州成为上流雄镇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也进一步提升了荆州“据上流,握强兵”的重要性。同时,荆州北方有山水纵横的汉水流域作为与进据中原之异族分庭抗礼的缓冲地带,远离战争表扰,移民得以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过长期的农业开发,江南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瘴疠之地,实已发展为瓜果飘香,良田美池的富有之地,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大批移民流落江南,发展农业,提高江南经济文化水平,为以后“中国的政治权力常在北方,而文化与经济的‘中原’则俨然以南方为重心”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永嘉南渡”的历史背景。指出南渡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分析“永嘉南渡”对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产生的影响。
2023-02-15更新 | 2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