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7 题号:1761796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材料三   晋、南北朝三百年中…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二曰……三曰山间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为加强皇权,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什么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地图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
(3)根据所学,说明材料三中“山间异族之同化”“长江流域之开辟”的历史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大体存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基本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的形式从汉代一直延续至唐代。唐代还将这种制度推广至东、北、南、西各个方向的边境地区。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唐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但此种统治方式不稳定,后东突厥重为边患,契丹等族也一再生事。唐廷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本职仅管军事,然边地形势复杂,为重其权,常使之兼管军储、财政,进而监察地方。因联防需要有时或以一人兼数节度使。于是形成边将权重的现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盖宋室君臣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权重,故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1)结合所学,列举材料一所述的唐代在四周边疆设置的都护府。
(2)依据材料二分析唐朝设节度使的原因,结合所学论述此举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20-10-22更新 | 1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唐宋变革】

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

——据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唐宋变革的重要表现在于宋代政治文化风格的转变。具体表现为集文化政治精英身份于一身的士大夫的家国观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天下安危为己任”成为众多出身庶民的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句,历代传颂不衰。践行者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范仲淹,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死士文天祥。

——摘编自魏巍《朱熹·宗族·社会——宋代的士大夫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北宋到明清走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人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的原因。
2023-12-21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三)宋太祖改革的影响

某教师为学生作有关宋太祖改革的专题讲座,教师首先出示了材料一:

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

1.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太祖改革的影响?
学生回答

接着,教师出示了材料二: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2.教师提问:通过这则追加的材料,还可以看到宋太祖改革的哪一影响?
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又出示了材料三:

材料三: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 一举而下,罢诸侯之 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范仲淹年谱》

3.教师提问:材料三可与上述哪则材料相佐证?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
4.老师启发:综合上述材料,陈述你眼中“宋太祖改革的影响”,并从证据的角度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
2022-12-11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