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儒学的复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997847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宋时期福建书院繁盛的原因归纳如下

序号原因陈述
1经济重心南移的乘法效应
2统治者教育政策转变的影响官学膨胀加剧财政负担,学生上书干政的政治压力,促使统治者转而扶持修身养性、自筹钱粮的书院
3福建理学兴起的支持作用
4印刷术普及提供技术支撑福建建阳刻书业的兴起,使得坊刻书籍成为书院教学用书的主要来源,也为学术成果传播提供了印刷便利,扩大了书院的藏书规模
参照(2)(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的陈述。
【知识点】 儒学的复兴 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并说明其主要思想。
2023-11-20更新 | 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渝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并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清)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左宗棠在给儿子孝成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导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2)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据材料二,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
2020-03-17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董《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弘扬儒家文化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2020-05-02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