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4 题号:199973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带着包括古钢琴在内的诸多西方文明成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才日益密切。利玛窦来到中国后转多地,广交仁人志士,了解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明。他的朋友就包括科学家徐光启和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与李之藻结合西方科学和中国实际创作的一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利玛窦还与徐光启一同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明末研究数学之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他就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传播政策、理论与实践历经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78年到1999年),以对外宣传小组成立为起点,《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一批对外刊物陆续发行。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开始逐渐恢复起来,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外宣思想路线。第二次浪潮(从2000年到2017年),以中国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起点,“央媒”在海外“抢滩登陆”后进一步纵向“深入”海外市场。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已经从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转变成为组织传播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的人际传播”。第三次浪潮以2018年“三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一”为起点,媒体融合步入新阶段,全媒体格局加速发展,国际传播正拉开全球性战略传播格局的重组生态下,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重组的宏大序幕。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姜飞、张楠《中国对外传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历史条件,简要分析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传播三次浪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积极意义。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城市发展隐含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幽州城中,实行了坊制。……到辽南京(燕京)时,据记述有“城中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有宾、肃慎、卢龙等坊,并唐时旧名”。

其后到元代时,大都城的坊已不再存在封闭状态,都由若干条临近街巷组成一坊,完全是开放状态,街巷的名称也进而改称“胡同”,一直沿用到当代。

——摘编自吴建雍等《北京城市生活史》

材料二   法国经济重建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1946年成立了以让·莫尔梅特为首的委员会来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这就是我们知道的《规划》。这份规划与1948年美国人为法国提供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对于法国经济的重建同样重要。……法国共产党战时成为法国反抗运动的骨干力量。战后,法国共产党立即提出要求政治重建的工作。该党也成为战后法国联合政府的重要成员之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随后,国内外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冷战”的出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创建、印度和中国的反殖民斗争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危机等,使法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分道扬镳。法国共产党的政治转变意味着巴黎人民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遭受了一系列罢工运动。法国共产党现在在巴黎市内和郊区都拥有强大的力量,巴黎城的这种动荡的战斗气息与其他城市相比更为强烈,运输和电力中心系统的罢工给巴黎及其郊区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摘编自(英)科林·琼斯《巴黎城市史》

材料三   进入千禧年后,纽约的磁力依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万计的移民,他们反过来为这座城市注入自己的能量和活力。城市文化产业及相关机构的强大实力,知识领域周期性更新所维持的高度都昭示着大都市的未来。纽约压缩了多元的文化和资本,又能时时将之爆发出来。21世纪的契机就在于此:一方面来自经济的实力、增长和弹性之间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或积极追求或无可容忍的文化多元性。

——据(法)弗朗索瓦·维耶《纽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至元时期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指出城市布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述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巴黎罢工运动出现的国际背景,并分析法国共产党失势的原因。
(3)进入21世纪后纽约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都市之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2023-08-29更新 | 1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前,世界人口移动的洪流主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洪流在方向上和形式上都有重大改变,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其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也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永久性移民,而是外籍工人。这种人口移动形式在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据粗略估计,现在世界上经常流动的外籍工人数量在30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南美、南非、中东、澳大利亚六个较大集中区。

——摘编自孙敬之、郭振淮《试论战后世界人口迁徙和移动的若干特点》

材料二   欧盟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2年起,每年进入欧盟的移民总数达160万至200万。其中令人关注的穆斯林移民,目前在欧盟的人口数量已达2000万至2300万,约占欧盟总人口的5%~6%。穆斯林人在法国超过800万,在德国约为600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岁以下的德国人中有13为穆斯林。目前,穆斯林人在欧洲一些大城市中所占比例是:伦敦、巴黎和哥本哈根均为10%,布鲁塞尔、伯明翰均为15%,马赛、鹿特丹均超过25%。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欧盟白人出生率远低于穆斯林人。有预测显示,到21世纪中叶,整个西欧的穆斯林人可能超过非穆斯林人。这便是许多人所说的“穆斯林的欧洲”或“欧洲的穆斯林化”。

——摘编自蓬生《欧洲的“多元文化”何处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欧洲的穆斯林化”现象作简要评价。
2023-05-10更新 | 1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伴随着全球化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移民的流量、流向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规模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正如戴维.赫尔德所说,“有一种全球化形式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形式都更为普遍,这种全球化形式就是人口迁移”。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材料二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除了传统的移民国家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开始接纳永久性移民,如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均在积极从国外引进移民,尤其是引进技术移民。此外,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不承认自已是移民国家,但实际上在接纳国际移民,如德国通过家庭团聚的形式接纳了大批移民;而日本和以色列则是通过鼓励过去移居国外的公民及其后代或亲属回国的方式接纳永久性移民;像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则通过积极鼓励商业投资移民和富裕的退休人员移居本国居住而使其国家变成了事实上的移民国家。目前,阿根廷、圭亚那和乌拉圭等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仍在鼓励外来移民。

——摘编自陈勇《当今永久性国际人口迁移现状及其特点》

材料三应该说,国际人口迁移是一把双刃剑,给国际社会带来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裨益,它对提高移民接受国的人口素质,促进接受国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发展、人口增长和就业以及加速城市化进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又带来负面影响,它给移民输出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给迁入国带来了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等。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增加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
2023-07-16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