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 敌后战场的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2024036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富户手里。广大无地或土地不足的贫苦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及富农的土地,租额一般是收获总量的50%~70%。随着日本帝国主又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深入,掠夺也在加紧。广大农民在忍受着封建剥削和帝国主义压迫的双重痛苦。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保障了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让他们团结在抗战的旗帜下,以民族利益为重。其主要规定包括:地主未得租户、佃户或半种户同意,不得将地转租、转佃、转半种于他人;地主之土地收入,不论租佃、半种,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钱主之利息收入,不论新债旧欠,年利率一律不得超过一分(即10%)。

——摘编自达风云等《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土地政策初探》

材料二   19465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23的地方已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还有1/3的地区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或已进行改革的地方,有的也不够彻底。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土地改革内容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土地改革内容差异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新华精神”与知识建国】

材料一   19374月,新华书店诞生于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的简陋石窑中。当时的物质条件很差,印刷生产力落后,但出版物的内容却精益求精,定价低廉,绝不唯利是图。而书店招收新人员时,首先要上“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抗日战争时期,新华书店付出了重大牺牲,比如胶东新华书店在1939年的反“扫荡”战斗中,牺牲和负伤70多人;晋绥新华书店三次被日伪军烧毁,在群众支持下一次次重建起来。而后世所称的“新华精神”由此奠基。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确定了这样一条原则——每解放一座城市就要立刻着手办理四件事:开办银行、开办邮局、开办供销社和开办新华书店。据19499月的统计,全国已有新华书店735处,职工8100人。

材料二   1949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为了专业化发展,新华书店的出版、发行、印刷业务分开,新华书店成为专门从事发行的企业,发行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新民主主义论》等政治类书籍大量出版并在新解放区广泛传播;大力发行扫盲课本,还向农村发行《三里湾》《小二黑结婚》《庄农杂志》等通俗读物。1951年,新华书店发行有关抗美援朝的书刊1亿册,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新华书店职工号”飞机一架,高射炮一门。一五计划期间,平均每年新建新华书店门市部400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每个县(旗)都建立了新华书店。

——摘编自郑士德、郑北星《中国书业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新华精神”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新华书店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新华书店发展的意义。
2024-04-27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近代思潮的变化】

材料一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纽带。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写道:“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如果人的个性不能解放,国民不能实现人格独立,即使有“少数难能可贵之爱国烈士”也“无救于国之亡”。

——摘编自杨胜利《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材料二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延安文艺方向被确立为新中国文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文艺工作已成为一个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延安的作家转变为自觉执行延安文艺政策的‘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文学生产方式参与到解放区的群众文艺运动中。

——摘编自《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整体主义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中陈独秀观点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出现的背景。
2023-12-17更新 | 1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处在强大的日伪军的包围之中。抗联创建初期实行供给制,官兵没有薪金。粮食供应视情况而定,在供应稳定的情况下,有的部队没有定量和标准,以吃饱为原则。在粮食断绝,供应困难的时候,野兽、山果、野菜、蘑菇、树皮、草根都成了食物。最困难时期部队十几天不见粮食,几十天不见盐粒,上百天见不到荤腥,过着“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兽是食粮”的生活。游击队时期,部队着便装或缴获的日伪军服装。人民革命军时期,多数部队统一军装,但样式、颜色不一样。条件好时每人每年可发2套单服、1套棉服。多数人都有一床棉被,水壶都是缴获日伪军的。抗联部队长期缺医少药,但各级还是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官兵疗伤看病问题。缴获日伪军的武装是抗联解决武器弹药的主要途径。各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都是靠从日伪军手中夺取的武器弹药而建立起来的。据统计,抗联各军的武器、弹药有70%是通过战斗获取的。

——摘编自《东北抗日联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抗联面临的困难和抗联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联解决后勤供应问题的做法。
2024-04-09更新 | 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