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 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8 题号:2028399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结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前,近代中国政府对外贸易入超本已成为社会常态和趋势。但是自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入超情况更加严重。1926—1929年入超数控制在250000000关两左右,到了1930—1933年猛增到556605240关两。大危机过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开始萎缩,中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半殖民地附庸,情形当然也不例外。

——摘编自罗红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入超激增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入超激增的原因。

材料二:在恢复发展国内贸易的同时,国家也积极开展了对外贸易,促进内外交流。国家实行了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由国家贸易部统一管理外贸业务。在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一方面把对外贸易的重点转向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并积极开展同亚非国家的贸易活动,另一方面利用美国与西方其他国家在“封锁”“禁运”问题上的矛盾,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活动。到1952年,我国已先后同苏联、印度、英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或发展了贸易关系。该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64.6亿元。而且,从1950年起,我国就扭转了长期入超的局面,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顺差。在进口货物中,奢侈品几乎绝迹,国家建设所急需的生产资料得到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陈国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简史(1949—199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
【知识点】 一五计划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后,苏区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要为工农群众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时提出的革命文艺方针与此基本一致。1933年,高尔基戏剧学校在瑞金成立,师生经常配合革命活动进行演出。

——摘编自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材料二   1937年,中国共产党将教育方针调整为“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创建于延安,其办学目的是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后创作演出了《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摘编自郝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战火中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

材料三   1953年,文化部召开第一届全国艺术教育会议,提出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般文艺修养、精通业务知识并掌握业务技能”的人才,并制定了“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方针,要“发扬民族艺术,学习苏联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音乐干部”。

——摘编自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艺术教育方针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发展艺术教育的意义,并谈谈你对艺术教育方针调整的认识。
2023-11-19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增加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人口增长最多的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17241851年间人口增加7700万人,而耕地垦辟仅1100万亩。实际上,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所生产的粮食,不过占整个粮食生产的20%。粮食生产的80%是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大劳动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获得的。大量的劳动投入固然意味着人均粮食产量的降低,但在人口急剧翻番的几个世纪里,毕竟基本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而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增加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商品率的能力有限,1953年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2月初开始全国城乡(除台湾、西藏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此前后,中共中央作出计划收购油料、食油计划供应的决定,1954年实行棉花计划收购和棉布的计划收购与凭票供应。

——摘自杨先才《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粮食生产问题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3年中共中央解决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020-08-25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标语、口号、歌谣往往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口号被称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声”。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堕落的清朝政府,这是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 可以说,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立了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编自康沛竹、尚娜娜《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材料二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走合作化道路。”——195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

“工业学大庆。”——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其他部门学习大庆油田的经验,“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从此在全国传播

“农业学大寨。”——1964年,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在农业改革中提出此口号,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邓小平1986年8月在天津视察过程中提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

——摘编自《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标语口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确立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1-21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