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8 题号:21576615
标语、口号、歌谣往往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口号被称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声”。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堕落的清朝政府,这是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 可以说,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立了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编自康沛竹、尚娜娜《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材料二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走合作化道路。”——195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

“工业学大庆。”——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其他部门学习大庆油田的经验,“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从此在全国传播

“农业学大寨。”——1964年,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在农业改革中提出此口号,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邓小平1986年8月在天津视察过程中提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

——摘编自《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标语口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确立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主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而不仅是一两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英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历史与现实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文化等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和密切的互相关系。而英国的民主制度之所以能够在十九世纪建立起来就是因为这些因素总的作用是有利于民主政治的。

-- 摘编自李济时《英国民主制度建立的方式与条件研究》

材料二   与以往的一切暴力革命不同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把革命的目的指向摧毁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然后按照三民主义的框架重构国家体制。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同盟会的带动和影响下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纷纷创立政党。政党政治的出现直接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对立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国民的民主意识激发了国民的参政积极性。由辛亥革命开启的中国政党政治格局,在客观.上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国家组织结构而且对后来制约封建专制政治的蔓延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摘编自关凤利《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民主制度建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特点。
2020-02-16更新 | 1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与妥协的认识。
2020-09-10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时代与个人

容闳,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一生为这个时代奔走。

时间事迹
1828年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
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该校乃至美国第一个中国毕业生。他认为要“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60年容闳前往“天京”,对洪仁玕提出七条建议:设立武备学校,海军学校,实业学校,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等。但当时天国政权已风雨飘摇,他大失所望,落魄离开。
1863年容闳到安庆拜见曾国藩: “予所注意之机器厂,非专为制造枪炮者,乃能造成制枪炮之各种机械者也。”曾国藩委任他赴美国购买机器筹办机器制造厂,之后又受命协助管理江南制造局。
1872年容闳选拔并陪同120名幼童出洋。数十年后,这些留学生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
1898年历经甲午战败的容闳认识到“以故人人心中,咸谓东西判若天渊,而于中国根本上的变革,不容稍缓。”他开始积极参与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组织的各种学会活动。变法失败后,容闳流亡香港。
1908年容闳加入革命党阵营,帮助孙中山筹集起义军费,后提出“红龙——中国计划”以支持革命党人的革命斗争。
1911年移居美国的容闳听闻武昌起义爆发消息后,致电革命党领导人要警惕袁世凯等人,内部要团结避免纷争,希望他们能建立一个民主独立的新政府。
1912年容闳客死异乡。他的代表作《西学东渐记》成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中美交流历史的经典文本。

——以上内容摘编自文明国编《容闳自述》和刘忠国、黄晓东《容闳传》

(1)依据上表,列举容闳一生见证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2)依据上表,容闳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贡献有(     )(双选)
A.建立海军学校B.创办官办军事工业C.派遣留学生D.参与武昌起义

(3)1911年容闳提出的建议是否实现?依据上表,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4)综合上表并结合所学,从时代与个人的视角,谈谈对容闳一生的认识。
2024-01-17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