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20598117
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西方传教士为了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步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应。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更不要说被纳入科举,跻身主流文化;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选择性地接受西学,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

                                                                                                                                                                                                                              ——摘编自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第二版

1584-1790年间传教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书籍类别


       
1.自然科学(数学、天文、生物、医学等) 2.人文学科(地理、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等)     3.宗教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23-24高三上·北京海淀·期中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部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地把守着。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

——【法】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今伊朗呼罗瑚地区)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闲(阻碍)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教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微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并简述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发展通商关系的主要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2022-11-01更新 | 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我国与日本的海上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宋日海上贸易交易的物品种类繁多,中国出口日本的主要有丝绸、铜钱、书籍、药材等。宋朝商船频繁往返于中日两国间,将搭乘船只的中国商人、僧侣、工匠、医者等送入日本,更有部分人士选择定居日本,为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安时代的权臣平清盛掌权时期,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亲自会见宋商,整饬濑户内海航路,使宋日贸易中心由博多移至京都,而宋日贸易也成为了其内政外交的基石。

——摘编自邵艳平《宋日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率庞大的商贸舰队,满载丝绸锦缎、四书五经、名家绘画、茶叶、瓷器、纸张等中国物产,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秉持儒家“以德服人"的仁政原则和“厚往薄来”“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宗旨,交好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平安定。郑和下西洋体现明王朝“四海一家广示无外”的中华人文情怀与“和顺万邦""共事天下”的远大政治理想,开启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征程。

——摘编自朱丽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早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日贸易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2023-07-07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除了丝之外,古代中国传入印度且对印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还有纸和造纸术。在古代印度,书写材料有时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桦树皮和贝叶。在梵文古典著作里常会见到“白桦树皮”这个词,最初是书写材料的意思,中国纸输入后,人们便用这个词来称呼纸,可见桦树皮应用之广。后来中国和尚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印度和尚送到中国的佛经,几乎都是贝叶经。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公元一世纪时,居住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一位操希腊语的商人或船长,撰写了一本名为《红海回航记》的书,书中第一次记载了中国:公元二世纪,亚历山大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数学家托勒密在其所著《地理学》(又译《地理学指南》《地理志》)中,又有对中国的进一步记述。罗马时期,亚历山大已是玻璃制造中心,运到中国的埃及玻璃制品也不断增多。随着玻璃制品成批地输入中国,埃及先进的玻璃制造工艺也被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所吸收。广州的玻璃制造业按照埃及玻璃的配方,制造出了单色或多色透明玻璃碗以及其他日用器皿。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埃及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24-04-27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