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2068090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天”对于“君”与“民”都具有朴素的本原意义,认为“天”设立君主的目的是解除“民”的“无主之乱”,“君”实际上是“天”治理“天之民”的手段和工具。正如《尚书.泰誓》所言:“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这就意味着君主统治合理性间接来源于民,“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而上天之所以让君主治理乱世,就在于君主能体会“道”,即遵循民意与天意的法则。因此天子必趋向于民意,行仁政。正如孟子所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而也。”

——摘编自丛文文《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两种形态》

材料二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其思想理念与内涵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贯彻。政在养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历代统治者通过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农技、赈灾济贫等方式发展生产,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治吏安民是“民本”思想政治实践的重要手段,针对治吏安民,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为政措施。治心教民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高目标,统治者提倡道德教化,用礼仪忠信和制度刑罚来引导约束百姓。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统治机制的调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传统“民本”思想的推行多是依赖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品行,即要靠所谓的明君贤臣、清官廉吏,从根本上说“民本”思想是服务于君主的立场。

——摘编自杨艳秋《“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礼贤
[德]
儒家思想在西部和北部影响了蒙古,在东方和南方影响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
余英时
[美]
儒学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
刘梦溪
[中]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摘编自徐庆超《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认知的若干极点》

上表所示是几位中外学者对中国儒家文化的部分看法,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2024-03-21更新 | 78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许倬云的史学著作《万古江河》一书各章的标题,得益于梁启超《中国史叙论》中所述的观念。书中目录第三章至第六章的标题分别是“中国之中国(公元前3世纪一公元2世纪)”“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


结合所学史实,请围绕目录中的“中国”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3-23更新 | 39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整体性的变革,包括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的变迁。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发挥了导向和催化作用,而中国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西方文化始终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既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的文化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而社会转型又反过来对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传统文化发生变迁和创新。

——摘编自陶爱萍、汪婷《西学、儒学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18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