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 正面战场的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9 题号:2083680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人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包括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的原因,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知识点】 正面战场的抗战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国家政策是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军事工业进行了大规模内迁。19371938年内迁长沙是这次军事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开始后,先后就有“中央电工器材厂(公司)筹备处,由南京迁往湘潭”。随后还有炮兵技术研究处、兵工学校、中央修械所陆续由南京迁往湖南。巩县兵工厂迁至长沙临时设厂,后迁至安化烟溪镇。中央修械所在南京沦陷后迁往湖南衡阳,汉阳兵工厂也迁至湖南省辰溪县。这次长沙内迁经历了三个阶段,前后历时不到2年,但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不合理的布局。由于政策为军事工业内迁保驾护航,但也导致大批普通民用工业破产倒闭灾难。

——摘编自《抗战时期(19371938)军事工业内迁长沙研究》

材料二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当时中央圈定的范围,湖南西部被列为西南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邵阳、娄底、张家界、常德、益阳6市在内的43个县市区。从1965年起,国务院和湖南省调集大批建设队伍和物资,浩浩荡荡开进湘西地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1965年至1966年,全省三线建设形成第一次高潮:以国防工业为主的19个大、中型项目相继在沅陵、涟源、安化、娄底、新化等县动工兴建。1969年,三线建设再掀高潮:除了068013等大型国防工业项目外,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凤滩水电站、金竹山火电厂、浦沅工程机械厂和湘澧盐矿等一批重要民用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1971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又新上了湖南拖拉机制造厂、湖南维尼纶厂等10个项目。

——摘编自《湖湘潮,百年颂之68集:三线建设掀起热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选择军事工业内迁长沙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影响湖南工业发展的两大运动有何共同点。这对我们今天湖南工业建设有何启示。
2024-01-23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大地涌现出许多人民群众自发的保家卫国斗争,渊子崖保卫战是其中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内容出处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廿日,日寇以千人之众,包围上来,用近代化的武器,屠杀我徒手的中国人民……男人守围坚持与敌搏斗,妇女儿童在敌人炮火下搬运弹药石头,男女老幼一齐下手……渊子崖保卫战纪念碑碑文
19411220日)下午3时,山纵二旅五团1个连和县、区一部分武装闻讯赶来参加战斗,日军逃走。此次战斗共打死日军100余人,全村(渊子崖村)也有147人英勇牺牲,加上外村群众和我部队战士共牺牲242人。全村房屋被日军烧光。《莒南县志》
在抗战时期,这里(沂蒙地区)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农民自发组织的规模最大、最悲壮、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渊子崖浴血保卫战。此战被毛泽东赞誉为“村自卫战的典范”,渊子崖也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时代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渊子崖保卫战时的国内、国际战争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渊子崖保卫战的意义。
2024-01-31更新 | 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人口变化与人口迁徙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型工商企业。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桂   林、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 ……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其中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而成的_______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7多名学生的大学。它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迁移、融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2)完成材料二划横线处的填空。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人口、工商企业、学校大规模内迁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内迁的影响。
2023-09-08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