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 北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2114858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达到巅峰。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丝绸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其兴衰变化,始终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精准反映。没有政治上的互信,没有某种军事机制的保驾护航,单纯的丝路贸易,也许只能停留在民间走私贸易的层面上。

——摘编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今天的“新丝绸之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国际,“新丝绸之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新丝绸之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中国一东盟等),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

——摘编自《中国的大博弈:通往新帝国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概括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2022-04-19更新 | 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到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
2022-11-11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某朝代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这一时期的长城建筑技术和沿线防御体系建设都超过前代,修筑有统一规划,有些地方设置两重复线,墙体虽仍为夯土砌筑或石块垒砌,但比前代高而厚。西北地区就地取材,在墙体中加入芦苇和红柳,以增加其坚固性。平坦地方先在城墙外侧挖掘一道壕堑,掘出土用来筑墙。有些地方根据地形,巧妙利用山川险阻,不筑连续的长墙,而以相隔不远的烽台构筑防御和报警系统。长城沿线附属设施增多,关城、坞堡、障城、亭燧遍布长城沿线,与边地郡县紧密结合。屯田制度广泛推广,保障长城沿线驻军和边民的后勤生活,避免了长途运输带给内地的巨大负担。

——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1)据材料一判断这是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疆域图,并依据地图和所学知识说明判断的理由。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长城修筑和维护的特点及其作用。
2023-07-01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