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 伟大的历史转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211623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傻子”大讨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知青返乡给城市就业带来了空前压力,于是中共中央指出必须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大门”开了一条缝,胆子大的人就先干了起来。年广久,安徽省芜湖市人,因炒得一手好瓜子,于是乘着“东风”开办了“傻子瓜子”,凭借着价廉物美和热情大方的售卖方式收获了大批顾客。尝到了甜头的年广久,请了12个雇工从事瓜子炒制和售卖,雇工人数短时间内快速扩大。而这却造成了长这几年的“大讨论”,围绕“个体户到底雇几个人算是剥削”“年广久是不是资本家”等一系列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一次全国工商会议上,有人提出年广久雇工人数超过国家规定,对国营、集体商业形成不利影响,应该限制其发展,应用国营和集体的形式逐步代替个体。1984年,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上明确指出:“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了吗?”邓小平讲话以后,关于雇工问题的讨论渐渐消失无声了,年广久的“傻子瓜子”生意日益红火。

——摘编自孙一枚《1979:“傻子瓜子”引发雇工大讨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初期“傻子瓜子”问题的讨论进行探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重要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一政策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2019-07-10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官员曾经三头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1868 年的蒲安臣使团。这是由外国人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的海外游历使。这是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 年的五大臣出洋。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并且讨论和制订了考察方针和计划,立宗旨,以考察各国政体、宪法为中心;并作分工、专责任、定体例,勤采访,广搜罗,以图“他山攻玉”,“钢举日张”。通过这相隔各二十年左右的三次集体出洋,我们可以看到晚清中国官员走向世界的发展轨迹。

——王晓秋《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

材料二 中共中央派出的对港澳、日本和西欧五国的三次考察,是为改革开放决策寻求参照和良方的“先头兵“和“探路者”。1978 年6月1日和3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听取和讨论了赴日和赴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的考察报告;6月30 日,再次听取和讨论了谷牧访问西欧五国的情况汇报。这三次考察获得中央政治局的重点关注,影响较大,意义深远。例如,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谷牧率团考察西欧与1978 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转折点”

——摘编于文世芳《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对外经济考察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三次集体出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清末三次集体出洋和中共中央派出的对港澳、日本和西欧五国的三次考察的影响。
2022-07-14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中国人民知识程度之不足,固无可隐讳者也。且加以数千年专制之毒,深中乎人心……(辛亥革命时)曾十起而十败者,以当时大多数之中国人,犹不知彼为满洲之所征服,故醉生梦死,而视革命为大逆不道。

——孙中山19171919年所著《建国方略》

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


(1)依据材料一,比较两个时期孙中山对待民众的不同态度,并简析导致其态度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材料二中的“走西方国家老路”指什么?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创新。

材料三   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批评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1978年中国是如何实现了思想领域的重要转折。
2019-12-05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