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0 题号:212483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982年9月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特别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把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不拿原则做交易。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更加强调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强调“各国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我们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出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采用非法手段颠覆别国合法政权”。

——摘编自左凤荣《新中国外交70年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原则的形成依据。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域”。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

——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材料二

时间

霸权更迭

1617世纪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英国取代荷兰霸主地位,随后又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二战结束后

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的发展“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材料三   新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对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王力、黄莺《60年中国之“世界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天下观”异同,并分析其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近代以来海上霸权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霸权演变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深远意义。
2024-03-22更新 | 3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层面上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开始。与此同时,中国却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固步自封,与世界现代化浪潮失之交臂。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在传统思想与先进技术的激烈碰撞之下,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才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此期间,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参与其中,并以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依据,分别尝试了三条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但这些努力终究缺失相应的社会环境和政权保障,纷纷夭折,使得中华民族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未萌芽,就已陷入迷茫。

——摘编自彭维珍《从迷茫到超越:史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中贯彻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逻辑,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加以否定和渗透。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强行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本质上蕴含着“仁”“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中国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刘纯明等《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与世界意义》

(1)以具体史实分别说明各阶级在“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的尝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2023-11-23更新 | 2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矛盾和挑战交织,人类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待各国领导人拿出治理全球经济的药方和谋求持久和平的妙招。世人期待的目光投向了5月中下旬在东亚召开的两场峰会,一场是在中国西安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一中亚峰会,另一场是在日本广岛举行的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对比两场峰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一个似旭日东升,代表人类的明天;一个如日薄西山,实是昨日的黄花。

中国一中亚西方七国集团
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30多年来,经贸合作动力足,构建了内涵丰富、充满活力、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贸易额增长约100倍。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近150亿美元。双方共同实施了一批油气采矿、加工制造、互联互通、数字科技等领域合作项目,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惠及地区乃至世界人民的成果将不断涌现。中国与中亚关系创造了一个黄金30年,还将打造下一个黄金30年。反观七国集团,在个别大国裹抉下,损人不利已。七国集团对全球南方国家许下的13万亿美元发展援助及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变化.支持资金的承诺迄未兑现。不仅如此,个别大国坑起盟友来那叫一个轻车熟路。如果这些国家没有健忘的话,旧疮新疤可能还隐隐作痛。某个大国曾打压阿尔斯通、东芝、西门子等盟国企业,抢过法国与澳大利亚的潜艇大单,撕毁过数不清的合作协议。连自己的“家事”都搞不定,又如何“指点”世界的“江山”?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对比两场峰会中中国与西方某些大国的做法,评价中国治理全球经济的方案。
2023-10-11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