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21248921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摘自邓小平《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A、B所代表的国际秩序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面对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请你谈谈中国的应对举措。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在其研究文章中,对一战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如下六点分析:①欧洲淡出世界舞台中心;②世界霸权转移到美国;③俄罗斯(苏俄、苏联)与西方对抗长期化;④帝国解体一发不可收;⑤一战之后还会有二战;⑥世界大战会“过时”。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

起点                                   主要的主张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7年七七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             国际上大部分学者

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               部分欧洲学者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部分欧美学者

材料三 历史阶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其标志如下:(欧洲的)“边缘化”,指的是……移至“侧翼"。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材料四 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欧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也正是在逐渐摆脱受美国控制的过程中,两欧国家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不断把欧洲联合推上新的阶段。到冷战结束之前,西欧国家的联合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实质性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反美主义运动已崭露头角,但通常表现为单个国家中部分人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并未形成多个国家的联合抵制,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作为一个抵制美国文化传播之整体的功效很难发挥出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局面有所改变,单个国家文化精英的反美主义依然是主体,开始出现了西欧国家共同抵制美国的趋向。

——摘编自王晓德《反美主义与欧洲联合中认同的强化》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上述分析中任选其二,进行说明。要求:史实清晰,史论结合。
(2)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欧洲“边缘化”的含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欧洲反美主义运动发展的原因。
2023-06-13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都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欧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在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经历了一百年的大国均势和欧洲协调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战争。关于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及由其确立的凡尔赛体系,有人评论道:“1919年的和平条约与1815年时的截然不同。《维也纳条约》曾组织起一个欧洲君主的社会,它承认同样的正统和平衡原则(即传统均势外交思维)。与之相反,《凡尔赛条约》建立了一个分成战胜国与战败国的欧洲。大国并不讨论一个各自都接受的共同秩序,而战胜国把某种欧洲秩序强加于战败国。”法国要防范德国再次威胁到其自身的安全;英国企图以德国来牵制法国。美国试图以民族自决权原则和一个全球性组织的方式来取代均势外交。

——摘编自宋新宁《探寻和平之路: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新的国际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其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局势被打破,世界格局呈现了多维发展趋势。无论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来看还是就国际军事、大国关系而言,未来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不管昔日的大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也不论发展中国家能否承受这个机缘,多极世界已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同时把世界推向了和平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晓翔《浅析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材料四   中国领导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多次提出,国际形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年来针对21世纪的新特点、新趋势,高瞻远瞩地提出把合作共高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多次提出要确立断的全球观,加强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对人们认识人类文明的走向无疑是有重大启示意义的。

——摘编自李景治、林甦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体系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并概括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新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表现。
2023-07-16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俄历1917年10月26日,列宁亲自起草并颁布了一项和平法令,即“布尔什维克政府呼吁所有交战国家和政府尽快开始公平、公正、民主的和平谈判,同时还号召各国人民不要完全遵从政府的意愿,要直接参与到自己国家的政治斗争中。”1917年12月3日,苏俄单方面同德国开始了停战谈判。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谈判陷入僵局,德军趁此大举进攻苏俄。1918年2月18日,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会上最终通过了列宁的主张,同意与德国签约。3月3日,《布列斯特和平条约》正式签订。和平协议的最终结果是俄罗斯退出战争。虽然这个和约给俄罗斯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仍然被认为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

——卢伟《1918年俄共(布)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平条约》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列斯特和约》的影响。

2017-06-04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