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213357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英国一跃成为最大的经济强国,占据了工业霸主的地位,把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而世界各国都必须毫无保留地为英国的商品敞开大门,若有不从者,枪炮伺候。由于英国商业信息灵通且足够了解、把握和垄断世界市场,往往可以获得最丰厚的利润。海外市场的征服和开拓对英国工业至关重要,英国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单位:市担
项别
时间
进口总量大米进口大米入超小麦进出口小麦出入超面粉进口面粉出入超年均进口年均入超
1867~19212.76亿466万461万出口322万出超311万--1903~1914入超204万
1915~1921出超143万
502万419万
1922-19375.20亿1873万1861万进口880万入超828万504万入超475万3250万3168万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中的阶段和影响》

材料三:2008年以来,全球性粮食问题愈演愈烈,受地球自身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量下降。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强调工业化,忽视了农业发展。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因素考虑对本国农业实行保护补贴政策,农产品生产过剩,因而实施鼓励出口政策,摧毁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后影响了全球粮食的正常生产。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粮食需求量增加;由于能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中国必须立足自我,加强粮食安全建设,解决好自身的基本粮食需求;在全球性粮食危机中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加强与各国的粮食合作,推动危机的解决,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摘编自华凌志《全球性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的英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7~1937年中国粮食进口呈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全球粮食危机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简析当代中国政府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创新之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世纪以来,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方式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变革。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大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112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食物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树立食物安全的新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摘编自卢良恕《从土地到餐桌——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现代农业发展中“食物安全”的涵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2024-01-19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粮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插(掺)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2020-10-22更新 | 50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极力推行井田制,形成耒葬、沟池、耦耕相结合的农业形态。随着铁犁与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樊篱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农业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经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较高,他们对农具进行改进,并发明了新的农具。新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在那里推行开来。北方更适合直辕犁等形制犁的使用,而南方水田更适合曲辕犁的使用。随着金属铸造技术的成熟,工程技术和制造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认识的 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也会将其应用到农具的发明和创制过程中。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材料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配备水平有很大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从以前的 不足1亿千瓦提高到现在10多亿千瓦;联合收获机数量从9万台提高到190多万台,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能力显著提高。在智能农机装备上,中国建立了农机北斗导航与智能测控信息应用平台,创制了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与装备,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农业机械化促进了现代工程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前沿技术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等整个农业产业链与产业群进行改造和重构,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摘编自何璇《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犁耕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23-05-21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