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42 题号:2146635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材料二          

(2) 你从示意图A、B点中,分别能获得哪些信息?   请分析出现B点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   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社,城市手工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工商联主席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3)材料三反映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 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4)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改变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夏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材料三   1910年,张謇说,根据《海关贸易关册》统计,中国进口商品中以棉货为最多,最高时值银1.8亿两,其次是铁货,值银4600余万两。因此,中国“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
张謇十分重视农业的改革,他向朝廷奏请开办农会时说:“臣窃上溯三代,旁考四洲,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产之功。”
现在世界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以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钜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以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此尤其显著者,加以自今而后,经济潮流横溢大地,中外合资经营之事,必日益增多。我无法律为之防,其危险将视无可得资为尤甚,故农林工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法。
——《实业之梦——张謇传》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经济在近代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关于“实业救国”的主要主张。
2016-11-18更新 | 3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一方面不断坠入半殖民地深渊,另一方面,各界人士救亡图存,于是中国在充满沉沦与上升、发展与不发展的矛盾中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变迁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占据着广阔的区域,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背景之下,农村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又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摘引自潘晨《试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面对列强的战争侵略,张謇1879年就认为:“中国大患不在外侮之纷乘,而在自强之无实。”中国要不受侵略,最根本的是要真正自强,要做实事,自强要落到实处。……甲午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惨败,这使张謇深深遗憾;《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主权严重丧失,更使张謇深受刺激,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人该怎么办?当时,“设厂自救”的呼声很高。办厂,与列强争利权,这是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摘引自王敦琴《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之内蕴及其当代意义》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中“农村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变化”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设厂自救”的原因,并概括张謇“设厂自救”的举措。
2020-12-18更新 | 1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
合计100100100100
一人户11.858.4612.1214.13
二人户12.4314.2723.5128.67
三人户20.6733.539.5837.57
四人户23.2224.114.31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19.6710.488.52

——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

2016-11-27更新 | 8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