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3 题号:60665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初,粮食收购量增长速度赶不上销售量的增长速度。为满足轻工业对棉花及其他农业原料的需要,1953年,国家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政策实行初期,农民在完成统购任务以后,可以到自由市场上去销售。1956年,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但是,在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相关规定,凡属国家规定计划收购的农产品,如粮食、油料、棉花不开放自由市场,全部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使国家能在粮食生产供应匮乏的情况下,以较稳定的价格收购粮食,以保证城市和工矿区人民的粮食供应,这对稳定当时的市场物价和安定社会秩序起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通过这一政策,垄断粮食的收购,全面掌握了流通领域的主动权,起到了促进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

——摘编自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农产品剩余问题严重。肯尼迪认为,用粮食和其他经济援助来平息那些刚刚获得独立和备受欺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反美情绪,会起到军事手段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为此,美国政府推行“以粮食换和平”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首先,设立“以粮食换和平”主任职位,集中管理对外粮食援助计划。其次,增加授权额度,扩大援助粮食的使用范围,由“友好国家”(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扩大至其私人贸易机构。第三,建立了由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主管的多边粮食援助机构,美国成为其最大捐赠国。

——摘编自王慧英《“剩余品”时代美国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美解决粮食问题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政府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业基地。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和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它成为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摘自孙凌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及出路》

材料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所有制结构,制约着东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金融、交通、通讯等服务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使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东三省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工业竞争能力下降。优势产业风光不再,产业衰退趋势明显。一批国有企业关停并转,下岗失业人员明显增加。传统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手段单一。

——摘自孙凌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及出路》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期间东北地区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有哪些?
2021-04-01更新 | 1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现代中国外交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明确提出,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苏联的经验表明,这主要不能够依靠旁的来源,而必须依靠国民经济内部首先是工业内部的积累。”而苏联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国家政策对工业的倾斜,为工业发展积累资本。为了尽快解决所有制问题,中国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进行的策略。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等。

——摘编自王春宁《中苏关系的演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949~1964)》

材料二   19964月,俄总统叶利钦访华,与中国政府发表《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心发展平等与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俄关系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经过多年的发展,中俄双方已经建立起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定期会晤和磋商机制,两国议会间也加强了往来。中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双方经贸呈政府间,地区间和企业间多层次发展态势。经贸合作已从边贸和一般性贸易扩展到农业、能源、交通、和平利用核能、航空航天、金融及军事技术等广泛领域。此外,中俄两国对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有着越来越多的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双方认为,世界多极化进程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不赞成单极世界。中俄在伊拉克和科索沃等国际问题上积极磋商,加强沟通,为切实合理地贯彻联合国有关协议进行了不懈努力。

——摘编自韩景云《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发展及其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思想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战略意义。
2022-05-23更新 | 1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对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发生的革命和深刻变化,西方学者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革命是一次独立的连贯事件,革命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孙中山领导的共和革命;二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三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革命。

——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1900到反恐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中国三次革命一以贯之的任务。概括指出“毛泽东领导的共产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   中国革命是一系列相互重叠却又完全不同的斗争,革命分为以下四类:①是促成中国从封建制过渡到共和制的政治革命;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达顶峰的知识和文化革命;③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达到顶峰的外交革命;④是始于20世纪初,在50年代推广至全国范围的社会经济革命。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1900到反恐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知识和文化革命”对这一时期“政治革命”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简述20世纪50年代“社会经济革命”中的创新之举。
2020-07-14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