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215179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名医吴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乾隆末,刘奎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1910年医学家丁福保撰写《急性传染病讲义》,介绍这门学科产生的由来、代表人物以及新知识的内容。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细菌学”和“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

——高晞《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医学家们的贡献,并对他们予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内容,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措施发挥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

时段频发中心频发区及扩展
220-581 年长安、洛阳、建康扩展到长江干流一线
581-960 年长安、洛阳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
960-1127 年开封
1127-1279 年临安
1279-1368 年大都扩展到两广、云南
1368-1644 年京师海南开始有了疫病流行
1644-1911 年京师台湾、东北、新疆也成了疫灾流行区

--据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中国古代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特征。
(2)针对 220-581 年和 581-960 年这两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时期出现不同特征的原因。
2023-09-22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与瘟疫相互搏斗的过程中,17世纪英国的防疫体系真正走向了体系化,英国世俗政府在这时期取得了对于国内外事务的治理大权,成为防疫系统的主体,旧有的教会救治机构不再生效。英国构建了中央—地方两级防疫体系,防疫法令颁布逐渐统一。16651666年伦敦大瘟疫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伦敦法令》,改变了以往对于隔离病人“敬而远之”的态度,安排专门的马车夫运送病人去隔离医院,能够让病人尽可能地得到救助。法令还充分考虑了家庭隔离的不足,公开要求各城镇在周边空地设立防疫隔离场所,解决了隔离医院救助人数有限和家庭隔离造成家人感染的现实问题。

——摘编自许晋《英国瘟疫治理政策研究:以伦敦大瘟疫为中心》

材料二   19世纪德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与其相配的医疗体系也逐步完善。普鲁士在1842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在该法案中强调社会救济原则,不再以属地原则为主,所在社区有义务对病人进行照顾。1876年时,每388.7人中就有1名专业人员,专业医生成功取代非专业医生和外科医生。普鲁士的公立医院从1822年的155家上升到1876年的12122家。在1852年,每121人中就有一人每年在医院接受一次治疗。到了3年后的1855年,每86.8人中就有一人每年在医院接受一次治疗。

——摘编自赵戈晨《19世纪德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瘟疫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德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2024-04-02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祐二年(1057年)八月,宋仁宗始置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选拔明医、知儒者,参加医籍的校订、编著工作。两宋时期,校正医书局成功地整理并校正了《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等十余部重要的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如《脉经》之校本,“则考以素问、九墟、灵柩、太素、难经、甲乙、仲景之书,及千金方及翼说脉之篇以校之”。校正医书局在整理校订《素问》时参阅了数十家传本,改错有6000余条,增注有2000余条。每一书毕,即奏上,下国子监版行。校正医书局还补注本草,修图经,悉从摹印,天下皆知学古方书。

——摘编自付艾妮《宋代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特点》

材料二 1982年,政府部门制定了《1982—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启动并重点推进了11种重点经典医籍的整理工作,同时规划第二批200种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任务。此后十余年里,《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编纂出版,该丛书既包含经典医籍和历代名著校注和辑校,如《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神农本草经辑校》,也有历代名医名著集结汇编,如《东垣医集》《丹溪医集》等。整理方式包括影印、点校、注译、提要、语译、白话解等。改革开放以来,将古籍数字化、智能化也成为古代典籍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蓬勃发展的古籍整理事业锻炼了一大批当代中医古籍文献大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与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

——摘编自穆婧、李鸿涛等《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中医古籍整理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典籍整理的历史价值。
2023-09-09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