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108 题号:21565464
中国瓷器

材料一   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发明了原始瓷器。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成熟。北齐出现的白瓷到唐代有了很大发展,逐渐形成了与青瓷并驾齐驱的局面。宋代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突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元代制瓷业中代表性器物就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瓷。明代彩瓷生产的突飞猛进,以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斗彩最为著称。清代彩瓷不断创新,工艺上精益求精。康熙时的青花、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以及其他颜色釉的品种,都达到了我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

——摘编自王炜民主编《中华文明简史》

材料二   16世纪中国瓷器进入欧洲后,从葡萄牙国王到俄罗斯沙皇,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们纷纷爱上了中国瓷器。中国瓷器经常作为各国国君们政治往来的礼物,也经常作为皇室的恩典赏赐给王公大臣。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建立瓷厂,竞相仿制中国瓷器,如英国的“弓”瓷厂,法国的胜科得工厂等。中国瓷器园林图案中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装饰元素,给欧洲带来了全新的人和自然相融合的理念,引发了18世纪自然式园林景观在欧洲的出现,如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中的中国亭与南京塔等。

——摘编自李雨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瓷器外销及其文化影响力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在欧洲传播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
2022-04-02更新 | 4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2024-01-06更新 | 1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3】“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图1北魏《尸毗王本生》

   
图2西魏《弹箜篌飞天》

材料二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图3隋代《献花伎乐飞天》

   
图4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乐舞》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材料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影……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朐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料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文化成为四大文明交汇融合结晶的原因及价值。
2023-10-12更新 | 2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