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2160368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物起源是一个世界性、多学科的话题,但目前多见于历史文化圈。植物学、考古学、遗传学界的作物起源研究已非常透彻。判断植物起源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确凿古文献记载;第二、有该栽培植物的野生种被发现;第三、有考古发掘证明。史学工作者多从文献角度出发是很片面的,很多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情况,很多文本在流传过程中都存在后人串入现象,所以需要先审慎对待辨析文献史料。更为可靠的是考古学家们的工作,以玉米为例,洛根·基斯特勒等人研究表明:大约从9000年前开始,人类开始驯化墨西哥类蜀黍。上个世纪,有人持玉米起源中国的观点,本世纪该观点不攻自破,这些谬论存在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研究者没有作充分的学术回顾,不了解当前学界研究最新、权威论述,还是把一些早已过时的文章作为自我立论的凭依。

——摘编自《世界物种交流》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部分史学工作者在物种起源研究上存在的问题,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并结合中国原始农耕说明其问题存在的原因。
23-24高二上·四川内江·期末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驳驳为文明之先导矣。撑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才,岂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今为我国计,不如采用博物图书二馆之制,合为博览馆,饬下各行省一律筹建。

——张謇《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1905年)

材料二   民国初期,政府认识到“中国文化最古,艺术最精,凡国家之所留贻,社会之所珍护,非但供考古之研究,实关于国粹之保存”。首次以国家的名义对文物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如颁发文物保护的政策法规、查办文物的盗毁与流失等,创建国立历史博物馆、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等文物保管机构。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事业在这一时期逐渐成型。

——李守义《民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提倡建博览馆的缘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文物保护特点及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物保护对于当今中国的意义。
2023-07-26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文化在不断传承、交流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 · 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材料二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四   中国1985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200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传承的载体。
(2)从材料二中概括出作者的两个观点,并结合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印证。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文化现象?依据材料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一时期还有哪些思潮出现和发展。
(4)列举两个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指出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地位。
2022-09-30更新 | 1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下表反映了端午节俗的演变

时期地域纪念人物农历五月初五的习裕
两汉以前中原、长江中下
游、吴越等地
待考证源自先秦的夏至节,主要有祭神、采药、挂艾叶、祈求丰收、禳除灾害等活动。
两汉山西部分地区介子推(割股啖君)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典,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穰灾祛害、祈祝平安等活动。
苏南、浙北伍子胥(忠贞贤能)
绍兴曹娥(孝女)
梧州陈临(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屈原(爱国爱民)
南朝南方屈原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
隋唐全国屈原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动。

——据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俗历史流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2023-11-17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