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 题号:2175217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欲将上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区,希望把上海建成全国模范城市,为收回租界增加筹码。为此,1930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大上海计划”。此计划的目标是彻底改善上海的城市面貌,把上海建设成为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都市。其核心内容是另建新的市中心。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上海市政府启动此计划,开辟了多条道路,建造一批城市公共设施等。但七七事变后,该计划随之夭折。

——摘编自王敏《“大上海计划”及其夭折》

材料二   19498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上海市委正式提出:“建设新上海的方针,就是要把过去帝国主义买办官僚剥削压榨中国人民的旧上海,变成为国内生产与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新上海,就是要把过去畸形发展的旧上海,改造成为真正健全繁荣的新上海。”以“一五”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之后,国家将上海定位为全国工业中心。“一五”计划时期,上海成为全国工业中心,建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年生产能力有很大提高。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等

材料三   浦东开发后,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面貌发生巨变,低矮的花园洋房和玻璃幕墙的摩天大厦相映成趣。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目标,此后又加上国际航运中心的新目标。2005年洋山深水港的建成,改变了世界航运的版图,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随着“三港”(海港、空港、信息港)、“三网”(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和内河航道网)、“两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同时推进,2008年上海率先转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赛道;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2014年中央又赋予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新使命,由此“五个中心”布局正式形成。

——摘编自苏智良《上海,走过180年都市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发展计划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影响这两个时期上海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的发展成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成为世界上石油消费量最多的国家。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对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出口禁运。同年,尼克松废除了一贯以来实行的石油进口定额限制,美国政府同意放宽美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及其近海水域的业务限制。另外,基辛格倡导通过谈判和协商来维护石油市场的稳定,最终成功说服了沙特承诺以美元作为石油出口的定价,在出口石油时以美元作为唯一的结算货币。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开发利用页岩油和页岩气的政策,这些政策让页岩油气开发商获得了低成本融资,1976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东部页岩气的开发。2007年以后,美国的页岩油气产量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并引发了美国的“页岩革命”,最终帮助美国重新成为油气出口国。

——摘编自赵玥《基辛格和石油》

材料二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年份重大历史事件
1950燃料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确定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1959玉门油矿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1960在大庆开展石油会战,三年后,中国石油可以基本自给,后勘探开发了胜利、辽河油田
1978原油年产量突破1亿吨,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
1985我国首个对外合作油田——埕北油田——投产,由中日两国合作开发
2013石油净进口约2.8亿吨,石油消费4.98亿吨
2016倡导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提出以协商谈判解决争议
2021我国首艘智能深水钻井平台“深蓝探索”在南海开钻

——摘编自王树勇《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石油政策调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中国石油发展的相同之处。
2024-05-11更新 | 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主题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后来,“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也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从纵向上对比十八大前后党心民意的变化,同时还要环顾世界、从横向上对比中国上行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下行衰弱的反差。通过这种对比不难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

——摘编自石仲泉《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的“扶贫奇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利用行政手段对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铲断了造成贫困的经济根源,为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物质条件。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亿万农民走上合作经济发展道路,建立起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村公有制经济体制。同时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制度、储备粮制度等初步的社会救助体系,缓解了农村地区极度贫困的局面。

——摘编自白晋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贫困问题,致力于解决过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识别对象不准、后续动力不足、到户困难、机制不顺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新理念、新战略,形成独特的习近平贫困治理观。

——摘编自李文《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


主题二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材料四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实现由过去长期量变到阶段性质变的转变,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新时代1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过去我们更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注重的是“摸经验和规律”;新时代我们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侧重于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不断开创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摘编自贺新元《新时代十年:改革开放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五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之纳入宪法,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直接联系到了一起。生态文明迫切呼吁中国和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危及社会和国家。

——卢卡斯·古铁雷斯 ·罗德里格斯《中共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与担当》


主题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六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围绕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主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全球发展格局,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外交秉承大国担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摘编自赵可金《坚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材料七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治理的新篇章。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涉及社会发展、人权、国际安全等众多议题,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张群《真正的多边主义:破解全球治理困局的中国方案》

材料八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设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材料九   “一带一路”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周边各国民众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样的发展机遇,缩小世界经济的南北差距。“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实际行动建设更加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也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勾画了新愿景。以下是“一带一路”建设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2013年9、10月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10月包括中国、印度等21个国家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颖《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2)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新时代10年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作用。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4)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着眼点和中国方案。
(5)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6)根据材料八,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7)请结合材料九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世界。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9)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时代意义。
2023-11-19更新 | 1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
2022-09-12更新 | 2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