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21753634
历史比较研究,是通过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历史认识的一种方法。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前期中国生丝业的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历史比较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4-1852年上海、广州出口生丝量比较表(单位:包)

年份上海广州
184301787
184402604
184564336787
1846151923554
1847211761200
1848181340
1849152371061
1850172434205
1851206312409
1852412933549

——据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甲:1868—1917年生丝出口量

年份生丝出口量(单位:吨)
18683420
18733660
18773540
18874740
18977020
19076960
19177560

乙:公和永丝厂

1882年创办,是上海第一家华商缫丝厂。这家丝厂的创办者黄佐卿,是一个在外国人中间被称为“祥记”(为洋行经纪生丝出口的丝号)的浙江籍私商。最初五年局面尚未打开,营业不振。1887年以后,机缫丝在法国市场打开销路,营业得以复振兴。

——据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和汪敬虞《从中国生丝对外贸易的变迁看缫丝业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三1915年上海56家丝厂中,仅永泰、太经、钱康、协安、久成、信昌6家为自有,其余均为租厂经营,租厂率为89%。(“租厂”指的是丝厂经营者向丝厂所有制租借丝厂的厂房和设备进行缫丝生产经营活动)

——《浙江丝业实地调查录》(《大公报》,1917年4月)

(1)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2)阅读材料二,兴趣小组搜集甲乙两组史料,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3)对材料三中历史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4)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请你为该兴趣小组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并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近代教育改革在民国建立后拉开帷幕。民国初年,湖南军政府先后设立学务司、教育科,裁撒清末各县劝学所,县署内设第三科掌管全县教育事务。学务司颁布了《湖南暂定学制大纲》,将全省教育系统分为保育、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6大类。各级学校取消读经讲经课,代之以民主自由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上开始摆脱填鸭式的传统方法,重视并实行多元互补的现代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湖南各级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留学教育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罗慧《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   1949年,湖南近3000万人口中,八成是文盲半文盲。70年来,全省各类学校数均有几倍到几百倍不等的增长,在校人数由207万增加到1350万,教育总规模居全国第7位。70年来,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等一批优秀典型。1978年来,累计培养博士、硕士、学士230万人。4所大学、12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诞生了超级计算机、“海牛号”深海钻机等一批标志性的成果。70年来,“有学上”的任务已经完成,“上好学”的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摘编自宋舒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教育面貌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教育面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2-11-25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 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 2公担,增加了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 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 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 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 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乎《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粮食生产概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量的外来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结合现实对粮食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1-17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因。

——《尉续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对应的我国古代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对中国工业化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2023-11-09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