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2186859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9、1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连续编发9篇关于美国投掷原子弹的报道,内容为“战争的革命”“促使日本迅速投降否则将以原子炸弹摧毁日本”等。

——《解放日报》1945年8月

材料二   《解放日报》当时发了几篇关于美国在广岛、长崎丢原子弹的新闻稿,引起了毛主席的批评。随后,《解放日报》报道开始强调“原子炸弹不是万能的武器”“不能靠原子炸弹结束对日战争”“关于原子弹的恐怖性,曾有过大量的夸张,所谓炸后七十年间这块土地不会生长草木之说,全为无稽”等内容。

——据《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等

材料三   问: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轰炸中国)呢?答: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朗的谈话,1946年8月6日

材料四   问:主席还是认为原子弹是纸老虎吗?答:我不过讲讲而已……我们是不要打仗的……如果别的国家要打,全世界可能遭殃。问:主席并不是认为核战争是件好事?答:对,根本不要打核战争。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1965年1月9日

(1)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根据《解放日报》关于原子弹前后报道的变化,推测毛泽东可能从哪些方面批评《解放日报》。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对原子弹看法变化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415日,航空工业试飞中心的前身——飞行研究院在古城西安东北部的小镇阎良悄然诞生,从此结束了中国没有飞行试验研究机构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自己的试飞事业,我国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独立飞行试验机构的国家。

材料二   “刚到阎良的时候,连加油车都没有,只能拿着脸盆,一盆一盆打到加油口里面去。”今年84岁的王昂是我国第一批试飞员,他隐姓埋名,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他回忆起“一穷二白”的艰苦创业时期,他感慨万千。“一边建设,一边研究”是试飞事业艰苦创业的写照。在基本不具备试飞条件的空十一航校的旧址上,试飞人整修机场、解决设施、组建队伍,以极快的速度在1960126日实现首次飞行,并于1960617日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飞行试验的第一架次,仅用80天就顺利完成了任务,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新中国试飞事业的最初蓝图。

材料三   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飞行事业加速发展脚步。这一时期,歼8Ⅱ、7Ⅲ、歼教7等新机同时进行鉴定定型试飞。“飞机落地后,仪表板上2/3的仪表连着五色导线全都振落下来,洒了我一身。”黄炳新说。到20世纪末,飞行试验专业配套、技术成熟,内容基本完整、程序基本规范,而且逐步形成自己的试飞模式,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中国飞行试验进入了成熟发展期。

——选自人民网《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中国飞行壮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昂、黄炳新等英雄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4-04-16更新 | 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当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英国工业文明时,中国“不是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二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2)用建国后前30年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举两例驳斥材料二所提到的观点。
材料三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百年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好本世纪初全球化加速扩张是三个重要的节奏。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的?
2016-11-27更新 | 10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材料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材料三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材料四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日电《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位作者所属的诗词流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这两种卫星有哪些大的区别?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016-12-12更新 | 2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