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 洋务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21873799
与时俱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彰显中国智慧,推动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6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资产阶级为改造中国而进行的政治实践和思想运动(只写事件名称,无需展开)。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85年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0世纪90年代初受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国际局势的影响,“左”的思想在中国国内开始抬头,否定改革开放的观点也开始出现。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发表了备受关注的“南方谈话”。

——李君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2)依据材料二概述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方谈话”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材料三   《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表》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成就;写出为实现该成就,习近平提出了什么理念;并指出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船是人类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它促进人类生活的改变,也使得世界各国彼此联系越来越紧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列举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客观条件,并分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美洲、对西班牙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世界上第一个蒸汽机轮船“克莱蒙特”号,人类水运史揭开新的一页

(2)请指出“克莱蒙特”号蒸汽机船属于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9世纪的各大洋是蒸汽机船的天下,依据材料,分析蒸汽机船对欧美工业国的海外扩张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3)结合所学说明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主要原因。从轮船招商局的设立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怎样的社会潮流?
2020-07-19更新 | 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二次灾难性战争”后中国采取的自救运动的名称,并对这一运动作出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转折点”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转折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意义。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中“百年未有的大事”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4-01-24更新 | 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历来,人们对他评价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评价很低,认为其一生就是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反动的人物之一。“文革”后,对李鸿章的评价渐趋公正,认为李鸿章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是开明的、进步的。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洋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起到了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李鸿章的镇压革命、实行妥协外交、举办洋务是一整体,不可分割,其核心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其举办的军事工业,虽然打着“御外侮”和“自强”的旗号,但是他所指挥的淮军从未向侵略者发过一枪一弹,所屠杀的均是中国人民。其创办的民用工业,实行封建垄断政策,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李鸿章“外须和戎”的外交政策,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评论材料中对李鸿章的评价。(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2013-09-17更新 | 8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