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失败和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72 题号:22023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材料三:“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
(1)世界开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的英国是如何“控制了世界”的?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整理水师(海军)”的具体做法;这些做法却并未达到“防海之害而收其利”之目的,根源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近代化因素的成长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已经经历了几代霸权的嬗递,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欧洲商路畅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业制度本身的行会制度也日渐没落。二是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经历了一场手工业的革命——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就说明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工艺已经相当精湛。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材料一中的外国学者认为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请根据材料一来说明该观点。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2)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崛起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崛起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简要评述清政府开展的“王朝中兴”措施。
2021-10-12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抖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
材料三   近代中外文化文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材料四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湖,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一一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3)概括材料四的基本观点。针对材料三中“两种极端的倾向”,任选其中一个,结合所学知识进评价。
2018-02-02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关于洋务运动的目的,“镇压革命说”在学术界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的目的出现许多新的说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主客矛盾说。此说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和时代潮流相违背的,洋务派妄图在死保封建体制的前提下移植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客观上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输入是有助于加速封建制度崩溃的,但这是和洋务派的主观动机相矛盾的。

反抗侵略说。此说认为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农民运动事实上已不足以威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当时真正能威胁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所以,洋务运动不是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勾结的产物,而是它们之间矛盾的产物。

双重目的说。此说认为,洋务派有剿贼"和御侮"的双重目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是针对国内农民战争。到7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农民起义的逐渐平息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洋务运动的重心已明显转移到抵御外侮、防止中国殖民地化的这方面来。

实践检验说。此说认为目的或动机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失败中却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在当时来说,洋务运动毕竟是一件新鲜的事物,它是在守旧的顽固派的反对喧嚣声中诞生的,而实践证明它是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


据戚其章《中国近代史新讲》
(1)根据材料,指出“主客矛盾说”与“双重目的说”的主要不同之处。
(2)说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目的出现多种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
2021-03-17更新 | 3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