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 洋务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4 题号:2202537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开篇为《劝学篇》,他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者“化性起伪”的作用,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 荀子说:“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他还从博学、日省、专注以及学与思、学与行结合等方面介绍了学习的方法。

——摘编自王霞《中国荀子<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与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福泽谕吉被称为“日本近代之父”,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思想。其《劝学篇》陆续发表于1872-1880年,把向西方学习同救国图存有机结合起来。他提倡的学习是为了使人回归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助于培养独立精神,实现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他认为“如国人没有独立的精神,国家独立的权利还是不能伸张。”

张之洞的《劝学篇》于1898 年问世。他认为“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义。”他主张既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学问,又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学问,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一定要中学先、西学后的顺序。

——摘编自王天桥等《荀子、福泽谕吉、张之洞同名作<劝学篇>之学习观论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的学习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泽谕吉与张之洞学习观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学习观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通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史上,南通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馆、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聋哑特殊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诸多第一,史称“中国近代第一城”。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历属吴、越、楚等国地域,西汉文景时期属吴王刘濞的封地;东晋安帝年间(397418年),建临江(今如皋南)、如皋、宁海(今海安)等县;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克南唐静海,改为通州,上隶扬州,领静海、海门两县。……北宋嘉祐年间,通州静海县开凿运河分别与各盐场场河相接。依托水陆交通网络,宋元时期南通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在农业、盐渔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商业、手工业、造船业等也得到发展,成为全国较为发达的地区。南、北部社会经济总体上呈现“南盐北农”的经济格局。明清两朝初期均实行奖励垦荒的政策,同时多条运盐河得到疏浚、开凿,加强堤闸修建,解决挡潮和排涝矛盾,通州成为棉、布、盐等商品的集散中心。

——摘编自“南通史志网”专栏《南通经济发展简史》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加之当地政局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大业六年(610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唐代,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迅速增加,到唐开元(713741年)中期,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成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摘编自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

材料三   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历史性变化,以1895年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为标志,前后呈现迥然不同的经济特征。前期,虽然国门被打开,但通海地区因长江阻隔受到的影响较小,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通州成为苏北南部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后期,张謇大生纱厂的创建为南通引入机器大生产,南通由此发展成为中国棉纺工业重要基地,并全方位建设各项社会事业,成为早期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摘编自“南通史志网”专栏《南通经济发展简史》

材料四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杭州于1895年开埠通商,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杭州的近代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续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生产。……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使杭州成为华东铁路枢纽,加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杭州也就成了近代中国主要工业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杭州》词条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南通、杭州等江浙名城崛起的相似因素。
(2)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南通、杭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023-06-13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有多种方式,西方商人在打破中国法文化的封闭状态,积极输入私法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商品的背后,支撑着商业行为的西方近代民商法文化以及人权观念,也随着商品大潮一起涌进了中国。由于中国的法律落后,无法调整新出现的法律关系,如公司关系、金融信用关系以及破产等,因而受到西方商人的指责。此外在华洋商事纠纷解决过程中,西方人在法律观念上所体现出来的竞争意识、权利平等、私法自治等观念形态,也构成了西方对中国实行法观念渗透的另一种无形力量。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异域法观念可能遭遇中国过激的社会情绪和民众心理的防御和反击,但中西法文化、法观念的汇流和碰撞,使得中国社会对西方法律文化有了更多的体认,并促进了自身法观念的嬗替和法律新思维的产生。

——摘编自蔡晓荣《晚清涉外商事纠纷与近代中国法观念嬗替》

材料二 近代中国法制观念经历的这次转变,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天赋人权”“司法独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最终汇成一场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直接指导了清末修律,也为民国时期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尽管这些思想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甚至出现某些理想化的色彩,但它的提出和传播掀开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序幕,更是中国法律观念现代化的先声。

——摘编自胡伟《中国法律观念近代转型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法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方法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3-06-02更新 | 10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

材料二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整理自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作为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在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的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56年,国家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拉开了向科学进军的序幕。蒸蒸日上的建设热潮,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一大批在海外学习、工作的科学家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优裕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得到革故鼎新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四2023年2月,美国司法部国家安全局与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宣布联合成立“破坏性科技突击小组”,以阻止向“对手国家”非法转让敏感技术,对与中国高科技企业开展合作的“美国人”进行执法,从而在超级计算和超大规模计算、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设备和材料、量子计算和生物科学等更大范围内进一步阻断美国科技人才与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合作。

——摘编自马萧萧《美国对华科技人才制裁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徐光启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时期相比,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有何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事业得到革故鼎新的进步与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对华人才的制裁。
2023-11-27更新 | 1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