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题型:论述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22197745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现代化在东亚(包括东南亚)的胜利进展是二战后最令人激动的现象之一。如果说,日本的繁荣还只是非西方国家发展的特例,亚洲“四小龙”的成绩又因其相对狭小的规模而限制其普遍意义,那么中国、东盟、印支国家的急起直追,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东亚奇迹。90年代以来东亚持续上升的趋势,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展望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文化圈的前景提供了基础。

追根溯源,在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极其广袤的中华文明圈。此文明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汉文化圈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等。经过中国文化改造过的佛教,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儒学在日本、朝鲜、越南已深入到各自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之中,与在汉“文化圈”的核心地区——中国的表现形态非常接近。

——摘编自俞新天《东亚文化论坛》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就“中华文化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化在几千年演进中,凭着自身的品质,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扎下深根,把一种不易 获得、也不可多得的文化基因,牢牢地嵌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当中,使之成为当今世界独树一帜、无以伦比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余秋雨曾评价道:“这是一种横跨几千年的历史 韧性,几乎变成了一种历史惯性。不管承受何等风波依然存活,不管经历多少次将亡濒死,依然重生,那就不存在什么侥幸和偶然了,而是展现了 一种独特的文化生命。”

——摘编自阮静《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国文化传播》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 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现清晰。)
2023-04-27更新 | 63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花木兰在美国的传播

作品创作时间及作者概况
舞台剧《木兰》1921年,张彭春(毕业于清华学堂)等编剧使“花木兰”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舞台上,主要呈现了传统的木兰,但该剧在美国并未产生较大影响
独幕剧《中国前进》1938年,美籍华裔演员蒋希曾(H.T.Tsiang)创作融入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元素,展现了花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勇敢和奉献精神,“木兰”的艺术形象逐渐为美国社会所接受
小说《女勇士》1976年,美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创作花木兰不再是出于忠孝而替父从军,而是为了反抗皇帝与贵族,基于个人的仇恨和荣誉感而选择出征,控诉了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该作品使“木兰故事”迎来了传播的第一次高潮
动画电影《花木兰》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塑造了独立勇敢的女战士形象,使花木兰的故事再次迎来的传播的高潮,“木兰”的形象也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据邓念利《文化的杂糅与融合》等整理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2022-10-21更新 | 271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是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要求:史实准确,东西兼备,史实选取典型,条理清晰;关键词要符合材料意涵并体现东西对比,与支撑史实相匹配)
阶段时间(时段)支撑史实关键词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2024-02-06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